假如你是一个母亲。有这样一种技术:在你的子女身上植入芯片,你就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看到子女的一切言行,还能实时互动。最奇妙的是,如果你的子女害怕狗,你便可以通过设置,让子女视野中的所有狗都变成马赛克。
你会用吗?
在科幻神剧《黑镜》中,一位母亲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当女儿的男同学给她炫耀手机里的暴力视频,女儿看到的只是一片马赛克。
权力的使用是有瘾的。女儿知道真相后,母亲承诺不再使用,但后来却还是忍不住,最终引发了悲剧结局。
对子女“听话”的追求,看来中外父母都是一致的。
我们小时候听过最多的词,就是“听话”。
每当和父母意见相左,并且父母懒得讲道理时,就会祭出这个法宝。
这个法宝背后是父母天然对子女的管制权。你是子女,那你就必须按父母之命行事。
这个权力是父母对子女开展抚养教育的前提。但任何权力一旦野蛮生长、不受控制,那就是一场灾难。
我有个学霸朋友,一直以冲击清北为目标。他是一个柔软的胖子,弥勒佛一般总是挂着笑,晚上睡前会打一套太极。
但他的母亲对他的管束,堪称无孔不入。
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学霸并不适合去外省,因为这样他就不能再被她“照顾”了。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被迫填报了本省的学校,全国排名一百开外。据说,一直爱笑的他大哭了一夜。
父母的经验,是饲喂子女的养料。
我们人生前18年都会关在学校里,为人处世、社会法则,父母是一个重要的来源。
然而社会变化太快,父母的经验总不是百试百灵。
当社会变化速度有如绿皮车一般优哉游哉,当个人成长通道就那么几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无疑是准确的。
可是,如今的社会如此丰富多元,父母所经验过的部分正在相对萎缩,而他们未知的部分,甚至比他们的孩子还要多。
拜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所赐,现在的孩子们的“童年”正在消逝。
他们迫不及待地接受着把他们“成人化”的信息,包括游戏、新闻、论坛、影视剧、音乐,以及依靠QQ空间、微博凝聚起来的共同体。
他们可以谈论一切成人谈论的话题,他们可以表达一切他们想表达的东西。
豆瓣以前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一群人在小组里吐槽父母,表达对原生家庭的抗议。这在网络出现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未成年人根本就不可能被倾听。
他们的心智是开放的,而他们的父母辈的心智却是相对封闭的。
如果你的父母永远停留在“电子游戏就是电子海洛因”的认知,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
如果你的父母觉得直播就是搔首弄姿,你甚至会因为发一条抖音或自拍而受到批评。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这是香港科幻作家倪匡(卫斯理)的戏谑之语。他就是典型的我行我素之辈,帮金庸代写《天龙八部》时,因为讨厌阿紫,就把阿紫的眼睛写瞎掉,事先并未请示。
这句话并非是对孩子说的,而是对为人父母者说的:你的经验不是金科玉律,“进步”不是靠对经验的固守,而是要靠打破经验,将未知的、恐惧的,变成已知的、可控的。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控制欲。
我相信,如果真有《黑镜》的技术,可能超过半数以上的父母会使用。
毕竟,还有不少父母支持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支持豫章书院式的集中营管理,还会被学校搞的洗脚、下跪感恩教育弄得哭哭啼啼。
一些学校安装的各类监控,已经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神态判定他们上课是否认真了,我们离《黑镜》越来越近。
作为父母,应该对这类极易上瘾的技术和体制心存警惕。
“我们都曾是少年”,意味着我们应该正视孩子们内心的希冀和焦虑,正如我们还是孩子时希望父母也正视我们内心的希冀和焦虑一样。
我们不该成长为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不愿倾听,不愿理解,只有控制,动辄打骂。
“听话”不该是单向的,而是互相的。
你听孩子说,孩子也会听你说。“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亲子关系,也很香。
与其强调“听话”,不如静心倾听;与其拴上绳索,不如托举他们飞翔。
父母不需要去“懂”孩子们在做什么,只需要为他们准备好“家”这个港湾。
特约评论员 吴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