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电子烟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无明确监管部门、无专门法律法规、无质量标准和准入门槛。多年来,控烟领域的专家、行业协会等均在呼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而这一状况或在近期有所改变。按照项目周期推算,电子烟国家标准将于今年10月发布。
8月底以来,由于出现了上百例与电子烟有关的肺病病例,美国多个州陆续宣布对电子烟施行更严格的管控,也使中国相关法规的出台显得紧迫。这项于2003年发家于中国的技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欧美市场上成长迅速。
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烟消费人数达740万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烟产品生产国(占全球95%份额)与出口国(占全球90%份额)。如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中外各路电子烟商的目标。截至今年8月,2019年国内电子烟市场融资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电子烟标准的出台,以及监管的完善,行业或面临洗牌。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现在中国市场上被统称为电子烟的主要有两种产品,一是被归为新型烟草的加热不燃烧产品,二是电子雾化烟。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由于属于新型烟草在中国受烟草专卖制度约束,所以类似IQOS等产品的烟弹不能在国内销售。
真正属于电子烟的是电子雾化烟,使用尼古丁烟油,通过雾化供使用者吸食。烟油的配方、制作工艺,也成为电子烟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对电子烟青睐有加。据《ec电子烟世界》不完全统计,2019年上半年电子烟产业的投资案例超过35笔,从已透露的投资额统计看,投资总额至少超过10亿元人民币。
不少品牌的创业者都是跨界而来。例如2018年创立的RELX悦刻,创业团队即来自滴滴、宝洁、华为等企业,估值为24亿美元。今年初,锤子科技的两位原高管,也分别创办了自己的电子烟品牌,罗永浩曾为其站台也引发关注。
电子烟品牌“铂德”的合伙人兼CMO方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业内笑称,现在有500万元就可以做电子烟,只要有品牌和资本,就可以交给电子烟工厂和其他硬件工厂去做产品。“资本喜欢它的一个原因是,电子烟是容易形成依赖性和黏性的商品,用户相对稳定。”
“造成目前电子烟产品良莠不齐、同质化严重的重要原因是国家标准缺失、OEM和ODM模式盛行,大部分产品属于中低端水平,有可能多个不同品牌的产品都来自同一家工厂,甚至是同一条生产线,包括雾化芯的设计制造、烟油的采购都是从一个或几个厂家采购。另外这也和市场成熟程度有一定关系。”方辉说,绝大多数品牌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也没有研发能力。
2017年10月,国家标准计划《电子烟》立项,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烟草标准化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烟草专卖局。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起草了这项为期两年的制定计划。
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发布前最后的批准环节。烟草标准化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标准已经上报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何时审批通过、发布将由其决定,按照进度应该会在近期公布。
实际上在今年6月,电子烟标准的有关内容已经在行业内流传开。方辉表示,作为企业希望标准能够尽快出台,使行业发展规范,消费者的安全更有保障。标准的出台对于头部企业影响有限,执行国家标准会提高生产成本,一些小的工厂、企业可能会受到冲击。
新闻链接:
揭开电子烟的真面目:致癌物质减少其他危害增加
即便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电子烟的危害,电子烟产业仍然是今年投资界热捧的风口之一,各个渠道的广告推广不断,在厂商们的包装下,电子烟似乎代表着一种轻松、健康的生活方式。
事实真是如此吗?就在9月15日,美国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宣布了一项“紧急行政令”,禁止销售调味电子烟。理由很简单,纽约州长办公室表示,行政令旨在相关立法出台前,消除对未成年用户的欺骗性电子烟营销行为,并将电子烟的购买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
“和传统烟草比起来,电子烟的危害确实要小不少,电子烟释放的致癌物质只有传统烟草的5%到10%左右。”浙大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学组委员李和权说。
虽然电子烟释放的致癌物质更少,不过电子烟在加热过程中会释放甲醛、乙醛以及丙烯醛等有害物质,还可能改变某些化学物质的成分,产生新的潜在危害,如高温烟油蒸汽可导致气道及肺泡急性损伤。
此外,为了改善电子烟的吸食口感,厂家会在烟油里添加各种口味的风味剂,如糖果味、零食味、薄荷味以及水果味等。而增加到烟液中的风味剂,只有很少部分经过了严格的检验。一些烟液中使用的风味剂,例如薄荷醇,虽然在食品和化妆品中使用是安全的,但进入呼吸系统后的安全性,却不得而知。“大部分调味剂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都可能造成健康风险,特别是甜味调味剂。许多调味剂还有刺激性,可以诱导并加重呼吸道炎症。”李和权说。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电子烟的危害,2018年8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通告,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针对电子烟发声。但在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全面禁止销售电子烟。
新闻背景:
电子烟成长史
自2003年电子烟诞生于中国大陆,已经过去16年。今年8月底,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公共健康与技术监管研究报告之电子烟产业监管状况报告(2019)》。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烟消费人数达740万人,已成为全球电子烟产品最大生产国(占全球95%份额)与出口国(占全球90%份额)。
这项创意最早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位美国工程师,但在当时并未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直到2003年,中国药剂师、曾任辽宁省中药研究所副所长的韩力,申请获得了“一种非可燃性电子雾化香烟”的发明专利。随后,红极一时的电子烟品牌“如烟”出现在中国市场上。
2005年初如烟上市,通过投放大量广告宣传其戒烟功效,以及危害远小于传统烟草,使其迅速广为人知,在此期间舆论毁誉参半。到2006年1月,如烟的月销售额已达到7000万元。
质疑也接踵而来。2006年11月《京华时报》称,如烟的剧毒化学品尼古丁含量超过普通香烟,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此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在当时,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电子烟的危害要小于传统香烟,但其存在的风险还不能确定。而电子烟能否像其所宣传的那样戒烟,还存在着争议。
如烟也引起了包括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国家烟草专卖局等部委的关注。2006年,包括原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内的六个部门召开了协调会,专门讨论了如烟的监管问题。会议决定由原卫生部负责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媒体质疑前,中国烟草专卖局就已经向原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安全监管局发函,对如烟进行质疑。据当时媒体报道,烟草专卖局还曾提出应修订《烟草专卖法》,将如烟这类产品纳入烟草专卖局管理。许多人认为,这背后是利益的争夺。
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保江曾撰文,电子烟发明后最先涌入的是非烟企业,2011年之后国际上各大烟草企业通过收购电子烟企业及品牌,或自主研发等方式,进军电子烟领域。
2015年6月,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烟草总公司。“这标志着行业新型烟草制品发展迈入新阶段。”
上游新闻综合自中国经营报、人民网、钱江晚报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