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双十一”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尤其是商业“二选一”的交锋尤为激烈。
先是阿里巴巴集团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其个人微头条上率先发声——“二选一”本来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最朴素的商业规则,不愿配合某些企业的炒作。
随后,京东副总裁宋旸在朋友圈发文表示,“二选一”受伤最深的根本不是京东,是那些没日没夜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商家。
如今,拼多多也加入进来了,商家“二选一”变“三选一”?
年年双11,年年“二选一”。那么,“二选一” 到底是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呢?
瑟瑟发抖的商家
李伟(化名)是一家二线服装品牌的电商部门负责人,记者电话联系他时,他正要去社区医院输液。李伟告诉记者,最近有些上火,加上双11要来了,压力很大,一不小心重感冒了。
至于为什么上火,原因就是公司接到了一家大平台的通知,要求双11只能在这家平台参与活动,如果到了竞争对手的平台,就要被“收拾”。
李伟告诉记者,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今年比往年的措施更激烈更直接。“看起来是二选一,其实是没得选。如果下架某新电商平台的店铺,营业额会损失三成,但是如果拒绝下架,一旦被平台上了屏蔽搜索等手段,那运营好几年的店铺就会‘消失’,损失更大。现在公司老总也十分挠头。”
其实像李伟这样的遭遇,每逢电商节都有商家遇到,尤其是618、双11这样的大节。
所谓“二选一”,指电商平台基于技术或规模优势,强令商家与其签订“独家合作协议”,保证产品只通过该平台销售。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二选一”站队,其实是中国电商江湖独有的竞争模式。
碰上这种“二选一”,无论是中小品牌还是大品牌,都是瑟瑟发抖。要知道,现如今电商已经是零售渠道之中的重要一极,对于这些品牌来说,曾经投入巨资花费了大把时间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积累粉丝,但如果没站好队,那么这些店铺一旦被“盯上”,就会受到“限流”、“屏蔽搜索”等手段,那之前的努力等于一夜清零。之前也不乏大品牌和平台进行对抗,但是最终受伤的还是商家。
相互呛声的大咖
在众多商家瑟瑟发抖之时,国内电商巨头的大咖们也没闲着,频繁”互动”。
“所谓二选一只是个伪命题,二选一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是良币驱逐劣币。”10月14日,阿里巴巴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微头条的上述发言,拉开了今年双十一电商大促中关于“二选一”舆论战的序幕。
随后,京东和拼多多纷纷作出反驳。10月15日,京东副总裁宋旸在朋友圈发文回应道,“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强迫商家二选一是违法行为”。
拼多多创始人达达更是直接开炮。达达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当天接受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商家对于“二选一”的容忍已经绷紧至极限,拼多多对电商行业生态趋势的判断是“共生共赢”,强权无法持续,共生才能长存。“自去年10月以来,电商“二选一”规模愈演愈烈,仅拼多多就有超过1000家知名品牌旗舰店遭受波及,受影响的中小型品牌数以万计。”达达称。
实际上,对于“二选一”,黄峥本人曾在上半年发出的一封股东信中这样回应过:空前的“二选一”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固有的藩篱必将被打破,形成以创新和增量为导向的竞合是必然。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领域的“二选一”之争由来已久,从当年的3Q大战,到京东与当当的图书之争,再到阿里与京东2017年的双11大战……可以说,中国电商江湖就是一部“二选一”的历史。
互联网平台为什么敢于在今天频频发动“二选一”?业内人士对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表示,这是平台基于对自己的垄断地位有自信,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在于流量,大平台挟流量威逼商家,同样也是为了流量,这个品牌我有别人没有,自然就会带来更多的流量,正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声音
强令商家“二选一”,就是违法
对于今年吵得沸沸扬扬的“二选一”,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接受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以及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实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
曹磊表示,这意味着,只要电商平台有强令商家“二选一”等相关行为,就构成违法。
著名经济学家、现青岛大学财富管理研究院院长易宪容发表评论称,“二选一”规则既没有经济上的正当性,也违背了政府制定法律。易宪容表示,无论是从生活的常识,还是理论的学理来说,认为“二选一”事件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良币驱逐劣币都是不成立的。
易宪容称,根据《网促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网络集中促销组织者不得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限制、排斥平台内的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者参加其他第三方交易平台组织的促销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任何一个平台都不得限制商家参与其他平台的促销。也就是说,“二选 一”规则既没有经济上的正当性,也违背了政府制定法律。
不过,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指出,相对于平台而言,商家在其中处于弱势地位,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强势平台,更不敢起诉平台,往往囿于平台的强势地位不敢发声,有法难依。
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对包括电商在内的互联网产业秉承了包容审慎的态度,使得产业可以野蛮生长。在缺乏明确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行业演化出很多自生规则。究竟这些规则是否正确,是应该被正名,还是被禁止,对于行业的未来十分关键。现在已是“不得不答题”的节点,这个案件正是回应问题的一个契机。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孙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