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史记 > 正文
打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场现代光影科技呈现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07-05 21:53:26 来源:上游新闻

微信图片_201904041557442.png

今年6月16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江苏扬州市开馆。

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的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直辖市。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历史至今已流淌2500多年。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外观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悠悠运河,传承千年。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南北相连的通道,更成为文化融合和传播的水系文脉。2014年,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保护及文化传承的政策性文件不断出台,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持续引发关注。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仅运行半个多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成为扬州的网红打卡地,现代科技与古老文物的结合,让游客与运河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7月5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方中国建设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相关负责人向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介绍,运河博物馆毗邻隋唐古运河扬州段,因为扬州在隋唐古运河开通盛期曾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因此,博物馆主体建筑吸取了唐代建筑多元、开发、包容的精神,展示了大气质朴、飘逸舒展的风格。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制作的大运河流向及沿岸城市分布图。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运河“第一锹”开挖者,上万件展品述说千年底蕴

中国大运河,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有25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更把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藏进了似水流年。

站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门前,尽显隋唐古风的建筑与运河相得益彰。从外形看,博物馆整体造型像一艘巨型船只,同时融入风帆元素,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唐塔风格的大运塔与主馆紧密相连,塔高百米,可通过主馆馆顶的长廊进入高塔。

讲解人员介绍,大运塔距离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里,距离高旻寺天中塔大概4公里。站在扬州大运河三湾风景区最高观景台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边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南边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行宫所在。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景观。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的古代水利机具。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古代中国为什么开凿运河?从隋唐到明清大运河又有哪些变化?一场文物对话的历史之旅,从“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开启。

展馆内,完全从汴河河道套取的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道剖面,长26.7米、高8米。与众多文物相呼应,展示了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细微处,还能看到土层中夹杂了贝壳和陶器碎片。

专家介绍,河道剖面上的一条条线如同年轮,清晰地勾勒出从隋唐至明清的地层,最早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直观展示河道如何从宽到窄,直到完全淤积成平地的过程。

博物馆讲解员称,在古代,运河有天然运河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运河为人类交通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因受地势影响,天然运河存在流向和流程等诸多不便,因此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为了争霸中原,吴国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古水道,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因为对运河开挖起到了开创作用,吴王夫差也被称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其中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

邗沟全长400里,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道,后期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扬州和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因邗沟而生。在此后的2500多年里,邗沟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期,浙东运河的前身山阴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到目前仍是保存较好的人工运河之一。

此后,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灵渠,以通漕运。汉朝开凿槽渠,直通黄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地方性运河的开凿,对后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到隋唐时期,除形成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外,还对运河进行了疏浚和整理。大运河的航运地位更加突出。唐人李吉甫曾形容大运河:“东南郡邑,无水不通;天下货利,舟楫居多。” 

全长2700公里,地跨8个省、直辖市的大运河经过2000多年的开凿,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为展示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了1万多件展品,包括55吨的唐代船型室墓、27吨南宋砖瓦窑、长7.5米的镇水铁剑。这些展品在展示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向观众讲述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

开馆当天,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可以说,这是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又一生动实践。”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船型砖室墓。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南方的稻和北方的麦,靠运河完成美食之旅

千年运河除了孕育灿烂的漕运文化外,枕河人家的饮食风貌、市井生活以及不同地域的船只样式,也形成了大运河两岸不同的人文和历史风貌。

以服饰为例,战国秦汉时期,运河区域的纺织业非常发达,隋唐时期丝绸制品逐渐成为百姓的服装面料,而棉纺织品则在元代较为盛行。但由于地域不同,各区域的服装样式也有所不同,运河则起到了传播“潮流”的作用。在纺织业盛行的古代,运河不仅将不同材质的面料运往各地,更将不同风格的服装款式进行了融合。

而在饮食方面,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民,因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习惯。生活在运河北部的人们喜欢吃面食,而南部的苏皖浙一带则以大米为主。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稻谷与北方的麦子,完成了跨越南北的美食之旅。大运河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影响着运河沿线人们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大运河贯穿南北,也串联起南北方的生活习惯,对南北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将千年的民俗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条穿越的小街,正期待着观众踏上时光隧道。

走进数字化展厅,在蔚蓝色的海洋背景里,样式不同的船只展现了不同时期大运河的漕运文化。不难看出,船只对于古人来说更像是一处流动的家,除具有运输功能外,还兼具着舒适与美观的作用,对于大户人家来说,船只更是身份的象征。

跟随船只沿河而上,行进中,不时有各色船只擦身而过,河道两岸店招林立,叫卖声、浣衣声、孩童的嬉笑声,船身轻摇见仿佛已穿越千年,远山如黛处,一副运河水墨画正徐徐展开。

行至岸边,两岸繁华的街景映入眼帘。酒肆、戏台、胭脂铺、餐馆……博物馆打造的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再现了运河两岸的繁华景象,一条主街以真实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体验将运河故事进行串联,一眼千年的带观众完成了穿越唐、宋、明、清的时光之旅。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出土陶俑仪仗。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漫步在街道小巷,一声惊雷打破了沉寂的夜空,顷刻间大雨倾注,听雨看雨成了运河街景的又一道风景。夜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大雨过后,漫天繁星中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还是第一次,听着戏曲,品着清茶,博物馆外仿佛隔了千年。”游客说。

扬州官方消息介绍,沉浸式展览中共有35栋建筑,涵盖了古代的各个行当,并具有朝代特色,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成为展览的组成部分,将商业街化身为沉浸式体验的一个部分。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真实还原了运河两岸静谧的夜色。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隋唐古运河边的博物馆,网红打卡地一票难求

迤逦北上的大运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回眸浅笑。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贯穿中国南北的水利交通大动脉,用融合的气质,联通古今,通向未来。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各地都在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千年历史文脉换发新活力。

如何让大运河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2018年10月,“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分论坛“世界运河城市博物馆馆长论坛”宣布,要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选址在江苏扬州三湾。202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公开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函》,同意将在扬州建设的大运河博物馆定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经过近3年的施工建设,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门营业,其巨船的造型一经亮相便惊艳四方。博物馆设计方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相关负责人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这座大运河博物馆应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和象征性,它应该成为中国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象征。

之所以确定大运河博物馆建在扬州古城南侧的新市区内,主要是因为这里是隋唐古运河的三湾所在。这里曾是运河势陡多险的地段,先人采用让运河弯曲而行的方法,史称“三湾抵一坝”的水工智慧,创造出了安全航道。沿古运河三湾上游1.2公里处有文峰寺的文峰塔,下游4公里处有高旻寺的天中塔。这些都是运河沿岸的历史明珠。“三塔映三湾,三桥连馆园。三湾胜迹在,智慧代代传。”在确定选址的同时,大运河博物馆应该含有高塔的意象已油然而生。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展馆展出的各类船只。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大运河博物馆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将平面是矩形的博物馆布置在三湾的第一湾湿地公园以北,建筑长边平行于古运河东岸。大运塔则设在博物馆主建筑西侧,高耸于运河东岸。博物馆西侧与古运河河堤之间的场地作为三湾公园的延伸部分,又用较宽的浅水池形成对博物馆的保护与衬托;由此形成了馆、塔、园、河、桥浑然一体的天然图画,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由于博物馆毗邻隋唐古运河,而扬州在隋唐古运河开通的鼎盛期曾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博物馆建筑被要求呈现唐风。因而在这座现代建筑上吸取了唐代建筑多元、开放、包容的精神,适当展现了大气质朴、飘逸舒展的唐风。

▲7月5日,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真实街景还原,游客纷纷打卡拍照。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设计负责人特别介绍,博物馆的大运塔塔座10米见方、外观9层,99.6米高的钢骨玻璃塔首先加强了博物馆在运河航道和扬州市湖、城、河文化轴上的标识性,同时又是登高观望三湾水工智慧、运河文化线的观光平台。塔为正方形呈唐风,塔身挺秀,与扬州秀丽气质相协调;运用了轻盈通透的材料结构,呈现代感。大运塔通过今月桥与主馆相联,其半圆形的承托结构倒影在水面上,恰是正圆;其命名和形成的景观,都为博物馆平添了诗意。

随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震撼的历史文物、惊艳的沉浸场景,配上现代技术的渲染,这里已成为扬州又一网红打卡地。半个月来,已出现一票难求的情景。场馆工作人员介绍,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免费开放,但需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渠道预约。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博物馆还研发了笔记本、背包、首饰、茶具等别具特色的手伴和文创产品。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