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锚定“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西部(重庆)科学城要从三个方面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全力推进科创平台建设,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立足西部(重庆)科学城“产、学、研、商、居”多重便利,积极吸纳域外优质资源,推动创建各类科学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明确各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和目标任务。统筹建设重点企业、省部共建、军民共建等实验室,大力发展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创建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科学创新平台集群,尽早实现全域协同创新。加大汇集科研平台创建与发展所需的渠道、空间、资本、土地等要素,积极组织前沿引领及颠覆性技术攻关,营造以技术比较优势为先导、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的创新态势。建设公共科技资源与公共技术平台,推出一站式管理服务中心、科技交流会展中心、金融服务超市、产权交易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园区开放实验室、信息集成平台,建成“企业—中介—高校—机构—市场—孵化器”为一体的互联互通科创网络。从战略高度着手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发展目标及扶持政策,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梯级生态。重点破解梯级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群落、关键核心技术、科创成果转化等生态难题,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夯实科创链条能级。
提升人才工作主体地位,努力建成近悦远来人才高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积极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人才与发展匹配、教育与产业对接、科技与经济融合,蓄积西部(重庆)科学城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引进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实施“一事一议、借智借平台”的人才跟踪接洽制度,弹性解决人才引进中的国籍、落户、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海外科技人才来渝发展空间,推出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等领域的政策“组合拳”,开拓适合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科创人才成长与研发的创新局面。建立健全一站式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提高人才政策竞争力和工作灵活度,形成“于此科创,渝我自在”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载体的人文建设,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形成支持科创人员大胆创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围宽松包容的城市文化。提供高品质国际社区、科学家社区、人才公寓、创业社区、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服务,丰富公共休闲空间和多元均衡的居所选择,促成人才与成果“同聚集、共孵化”,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重庆)科学城发展。
加速科学元素与产业要素汇聚,构建产城融合新生态。加大政府对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投入,加强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城市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软环境建设到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有机衔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定期策划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年度活动,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创业者、科创人才来渝发展。全面梳理全球创新数据库,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合作新动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等主导产业,构建产业纵横关联网络。发挥头部企业对创业社区、创业联盟、创业学校的带动效应,加快形成“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高耦合的产业链条。加强园区产业孵化能力建设,以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为抓手,先孵化后加速,打造初创成长加速阶梯式的专业孵化集群。推动政务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通过高度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创新产业化,夯实园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推进优质企业“一科三高”建设,构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共融的产城融合生态系统。
作者:叶堃晖
(作者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本文为市社科联规划项目:2020YBZX16成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