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坑老”骗局何以屡屡得逞
4年里在同一家养生馆花掉150多万是怎样的体验?上海阿姨方芳(化名)的感觉是懊恼万分。从最初的免费足疗体验,到陆续在养生馆里投入150余万元,直至背上外债。养生馆能“得手”并不意外。先用“免费体验”为诱饵,在体验过程中夸大宣传效果,引诱老人办卡;一旦办卡,就不断地忽悠老人“消费升级”,推销更昂贵的消费项目;如果老人萌生退意,就用所谓的检查来恐吓老人。除此以外,店内员工还对老年客户嘘寒问暖,进行“情感攻势”。在充分了解老人家庭信息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调整推销策略。总而言之,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已设计好,堪称一场针对老年人的“精准围猎”。
光明网评论认为,“坑老”套路之所以能屡屡得逞,关键在于摸准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为此,去年年底,“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销售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诈骗财物,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但除此以外,相关部门还应将防范措施前置。总而言之,要“护老”不能“坑老”,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防范、打击保健品骗局,保护好老年人的养老钱,让他们度过安宁祥和的晚年。
“地域黑”不该是疫情防控的“保留曲目”
最近,全国多个省份出现新一轮疫情,有的地方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千,有的地方出现了多条外省输入传播链。不少人在密切关注疫情的变化,也在为疫情相对严重地区的百姓担忧。但也有少数人发表了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其中不乏“地域黑”。坦白说,各地疫情防控能力、具体措施确有不同,一些地方也确有做得不到位之处,应该被指责甚至被问责。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指责、问责要建立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要客观、公允、理性,而不应简单地以人画线、以地域画线,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疫情当前,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是疫情,不是同胞。
工人日报评论认为,事实上,“地域黑”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才出现的,而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的惯常思维。这种地域歧视和偏见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已然渗透到就业、婚姻等领域,给不同省籍间的人造成了一些隔膜和敌视。某种角度上说,“地域黑”及其可能带来的网络暴力、造谣生事、互相鄙视,堪称一种“社会病毒”,同样需要人们共同抵御和清除。
让人作呕的“土坑酸菜”,是怎么进入品牌方便面的
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食品领域乱象,主角就是酸菜和粉条。其中,酸菜来自湖南华容县插旗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对外售卖的老坛酸菜分为两种,出口的是在干净的车间中腌制,而在国内销售的老坛酸菜则是在周边的“土坑”中生产。卫生状况同样堪忧的粉条,来自禹州市夏都三粉厂。除了卫生问题,还涉及到造假问题。
需要讨论的不只这些“加工厂”的良心,更涉及下游品牌的责任。应该追问,对于这些卫生状况、质量状况都严重存疑的原料,与之合作的大牌商家是否有过把关?它们难道真的毫不知情吗?至少从常识来看,恐怕不太可能。比如,插旗菜业就透露,并不会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这样连卫生指标数据都没有的生产状况,是怎么进入大牌厂家的采购商名录的?康师傅们难道没有察觉到异常?
澎湃新闻评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维护,从来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从生产到加工,从原料到包装等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责任主体,这也正是它的复杂性所在。但是,只有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才能真正构建起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布满坑的APP用户协议,哪有保护个人隐私的善意?
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成了人们的必备工具。首次下载使用时,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是常规操作。这些协议动辄上万甚至数万字,长度堪比一篇论文,相关调查显示,近80%的用户很少或从未阅读。复杂的协议文字中藏有哪些“坑”?“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记者调查发现,主要有:不同意则不能用;暗渡陈仓;先斩后奏;一次同意,次次同意;个人信息转送第三方等,五大“坑”。
早在去年,工信部为加强APP的个人信息保护,就已经出台了法规,规范APP的个人信息处理。可是,一些APP依然阳奉阴违,他们将用户协议的字体调到最小,并且内容烦琐,动辄数万字,有谁能耐着性子读完?相关调查显示,近80%的用户很少或从未阅读,这说明,大多数用户都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勾选了“我已阅读并同意”选项,无奈地“被同意”。再者,他们不仅在用户协议里藏坑,夹带私货,还在攫取用户信息、隐私上小动作不断。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认为,APP想要赢得用户信赖,就应当严格遵守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不断地提升服务,改善用户体验。只有遵守法规,善待用户,才能真正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当然,切实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也需要职能部门拧紧监管螺丝。
“慈善旧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经,伤害了谁?
二手贩子假借慈善之名回收旧衣的现象,显然已经违反了《慈善法》所规定的“诚信”原则。对慈善行业而言,“诚信”原则的违背,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会伤害整个行业的信誉,而且容易让普通民众形成对此类活动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民众对此类慈善活动信任感的缺失,将导致行业发展失去最基本的支柱。单就旧衣回收的生意而言,民众并无反感之意。人们在意的是,既然是旧衣回收,那就坦坦荡荡地依据市场规则展开即可,何必要打着慈善的名义进行。但细想之下,便可探究到此间的原因,即,节省成本。
从另一层面去看,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说明,旧衣回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缺,也有着现实的需求。那么,既然存在需求,有关方面不妨加以利用,让具备合规性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二手衣物的回收,利用坦坦荡荡的市场规则予以营利,岂不更好?
光明日报评论认为,目前来看,处理旧衣服显然是需要成本的,也是目前公共服务中的空缺。让这样的营利机构或者个人介入,利用市场原则进行交易,与此同时也不妨加强对小区旧衣回收箱的监管,才是更持久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打着慈善的幌子进行旧衣回收售卖的,则需要进行核查,该处罚的要予以处罚,以切实行动维护民众的那份善意。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