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违建、铺装路面、布置绿化……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地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时发现,小区居住环境有明显提升,但物业管理及民生服务等方面仍存短板。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面临“管不好”“管理乱”“管理难”等问题。
配套服务存短板
在中部某省会城市,居民反映其所在的小区改造更换了更明亮的路灯,可新路灯却“轮流上岗”,不开灯时路面一片漆黑。有居民向社区反映后才知道,小区路灯开关由小区物业控制,而“轮流上岗”的原因竟然是电费超支。
东部某房龄超30年的老旧小区,2019年由当地政府出资维修改造,后来长时间没有物业公司进驻,加上小区内租户众多,一些顽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居民赵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小区改造后出现垃圾连续一周无人清理的情况,以致小区臭气熏天。业主找居委会也无下文。无奈求助媒体后,问题才得到解决。
类似问题并不少见。老旧小区改造虽改善了硬件,但配套服务往往跟不上。
多地社区干部反映,不少老旧小区属于开放小区,居住人员较复杂,出现疫情时,社区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面对测温、封控、登记信息、入户调查、组织核酸检测、配送物资等大量工作,有物业的小区能够很快正常运转,而没有正规物业服务的老旧小区,封控管理都是个问题。
西部某市住建部门工作人员说,去年当地因疫情实行小区大面积封控时,他们曾经协调几家规模较大的物业公司支援附近缺少物业的“零散小”老旧小区,可几乎所有物业企业都有心无力,仅能捐赠一些防疫物资。“如果不是机关单位的党员志愿者大批下沉到社区,老旧小区的防疫工作根本拉不开栓。”
多因素致使“里子”难改
据调查,公共维修资金缺口大、物业企业收费难、改造实施中沟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不少老旧小区改了“面子”、改不动“里子”的重要原因。
——公共维修资金缺口大,致小区维护成难题。据了解,2000年以前,大部分老旧住宅小区未归集房屋维修基金,后期公共部分的维护保养缺乏资金来源。在华东某市,按照规定,维修基金降至总量的30%就应该续筹,但在续筹过程中,许多业主认为,买房时已交了钱,后续不愿再交。一些房屋经多次转手后,现有业主也不愿意交费。
中部某省住建厅城建处负责人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修改完善《物业管理条例》,因为原有条例只对新开发楼盘设置规定,对既有住宅和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设施维护没有涉及。
——物业企业盈利少、收费难,服务打折扣。老旧小区盈利性项目较少,较大规模的物业公司不愿进驻。部分小区改造完成后,只能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业主代表委员会进行自治管理;有的为了能收到钱,将物业费定得较低,主要保障日常保洁、垃圾处理等简单事务,设施维护只能依靠社区或者政府统筹。
安徽省合肥市物业协会会长程纯洁说,大多数老旧小区规模较小,过去长期没有物业,或由所属单位代管,业主没有交纳物业费的习惯,即使改造后引入市场化的物业公司,物业费也很难收取,制约了物业公司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积极性。
——改造实施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居民诉求未得到足够重视。受访社区干部反映,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城建局是业主单位,小区是受益对象,社区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监督,且监督力度有限,面对居民意见只能做“传声筒”。这导致一些施工项目在实际操作环节与居民期待存在差距。比如,有的改造项目只管拆除防盗窗,却无视居民的防盗需求等,为后续治理埋下隐患。
多渠道破解“管不好”困局
基层干部认为,老旧小区之困,须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统筹各方协同解决。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红色物业”。南京市秦淮区瑞金路街道瑞金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王琤琤、银川市住建局物业管理科副科长卜翔颖等建议,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机制,把物业服务管理作为城市基层社区基础治理的重要组成单元,纳入各级党政组织日常工作范畴。同时,细化和明确物业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相关各方在物业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分工,加强横向联系、协调沟通,力求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二是搭建高效实用的居民沟通议事平台,探索建立居民“点菜式”改造服务。合肥市庐阳区住建局城建科科长崔伟说,老旧小区改造应当更加重视居民诉求,尊重居民意愿,激发居民参与改造家园的热情。建议搭建“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居民沟通议事平台,提高居民协商议事效率,赋予居民参与制定改造方案的权利,让小区业主成为老旧小区管理的主体。
三是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探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安徽、山西、河北、江西等地住建部门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要推动社会资金参与到老旧小区智能物业、智慧养老、智能家居等有一定收益回报的改造项目中,通过长期运营,获取长期收入。
此外,受访物业企业负责人建议,制定出台专门针对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条例、备案制度等,适当放宽物业准入条件或服务标准,鼓励、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管理服务。
仅靠财政投入,改造捉襟见肘
老旧小区改造投资巨大,如果只靠财政“输血”,必然行之不远。如何健全“造血”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运营,是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的重大课题。
河北省某市一位干部介绍,该市旧改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一年能争取到的中央专项资金约1.2亿元,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项目超过140个,平均到每个小区只有80万元,每栋楼不足10万元。
中部某市一位住建局干部表示,目前该市的改造标准是每平方米400元,市财政补助60%,剩下的由区级财政解决,基层虽想提高群众满意度,但财政压力很大。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旧改项目的利润对施工单位来说是“聊胜于无”。
受访者认为,由于资金来源单一、投入缺少机制保障,不少地方只能将资金主要用于老旧小区水电气热、楼梯楼体等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安全的基础类改造。在北方采暖地区,楼体外墙保温改造是居民好评度最高的一项旧改工程,然而该工程资金需求量大,通常要占到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的近一半。
这样一来,物业管理、绿化停车、托老托幼等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就难以兼顾了。老旧小区“造血”功能不如预期,整体居住品质并未根本改善。改造后三五年,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很容易反弹,到时又要财政“输血”改造。
挖掘“造血点”,激活投资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不少老旧小区地处城市核心地段、文化底蕴厚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可挖掘闲置房屋再利用、有偿服务等“造血点”。
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建融家园原为老旧小区闲置危房,改造成高品质长租公寓后,很快被抢租一空;南岸区挖掘街区历史底蕴,打造“超级80街”怀旧主题文创园,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
九龙坡区白马凼社区是重庆首个老旧小区改造PPP项目,由北京愿景集团投资3.7亿元一体化改造运营。愿景集团区域总经理余翔说,整个项目为期11年,企业将参与托老托幼、临街门面、物业收益等方面的运营管理,有望在第七年实现盈利。
据了解,停车、临街门面等设施和住房是旧改重要“造血点”。不过,这些设施常常产权不一,导致后期收益归属不清,制约了企业积极性。某市住建局干部说,近两年也有一些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金融资本有意向通过“打包”片区的形式参与当地老旧小区改造,但一算账,发现成本高、回收期长,都打了退堂鼓。
加强政策配套,吸引多方参与
受访干部和专家认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老旧小区分类精准施策,将民生和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央、地方、社会、居民共摊出资的投入机制。
一是用好财政资金托底作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焦永利建议,财政资金主要侧重于水、电、气、适老化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类项目,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规划引领,在改造之初就谋划商业开发,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支持企业在快递、停车设施、物业服务、公共广告等方面取得合理收益,探索建立老旧小区住宅维修资金制度及有偿使用新增设施制度,拓宽长效管养资金来源。
二是完善金融配套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引导其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三是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分类开展专业物业公司、社区公益物业服务中心等不同类型的物业管理模式。明确改造后小区物业服务费收费标准和办法,逐步培养居民“花钱买服务”意识,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后续管理规范有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