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今天的《开年迎新访名企》走进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我国超9成的300米以上摩天大楼,四分之三的重点机场、卫星发射基地,二分之一的核电站都是中国建筑投资建设。
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中国建筑将怎样捕捉机遇贡献力量?超大规模的企业,又能如何稳中求进,寻找增量呢?记者对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学选进行了专访。
2022年伊始,冰立方即将以崭新的身份与奥运会再次相见,负责完成水冰转换的中建一局团队正在对场内5000多个点位进行反复测量,确保冰壶比赛的极致精准。而在距离它4公里外的中国建筑总部,董事长郑学选正在为27个冬奥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运维作出周密的安排。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把运维的任务细而又细地做好安排,总之是要确保万无一失。27个场馆及配套设施,任务还是很重的。在郑学选看来,在每一次重大任务顺利完成的背后,是中国建筑业的多年积累,也是中国建筑的厚积薄发。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这些国家重点的工程,急难险重的任务的完成,都是一个产业链“链长”在发挥作用。两山医院的任务来得很急,我们在接到任务的同时,向我们的上游、下游就发出了邀请,全社会共同来建这两个医院。建党百年活动舞台规模,恐怕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如果没有我们平时的这种积累,很难想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设计到搭建、到运维能做得这么一气呵成。
城市更新,百姓安居,大江大河之上的大国建造,享誉全球的世界地标,2021年,中国建筑在世界500强的排名快速上升至第13位,全年新签合同额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在长三角,在粤港澳大湾区,在黄河流域,这些都给我们集团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市场资源。去年完成的营收里面,基础设施带给我们的营收已经达到了将近1/4。我们会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根据交通领域、物流领域、城市改造、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来进一步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
进入2022年,各地 “稳增长”政策加快出台,郑学选已经敏锐地发现,显著扩大的投资规模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记者 易扬: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风向标,对2022年有什么展望?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就能感觉到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带来的一些反应。从中央到地方基建投资项目也相对越来越多,我们国家城镇化率提高,给我们的行业带来的发展很大,而且我们相信红利还没有释放完,还会有红利。另外整个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的建设,都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更好在2022年甚至以后在“十四五”期间得到发展的一种动力。
郑学选表示,2022年在坚守高端房建业务的同时,还将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业务,积极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向铁路、水网、水利枢纽、大型桥梁等领域大力进军,积极布局新能源建设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我们现在常年开工的项目都已超过1万个,在1万多个项目里面,我们36万名员工带领着200万名农民工在这些项目上在工作。2021年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超过了2.8万名,2021年每300个毕业生里面有一个就在中建工作。在稳增长、稳就业方面,给社会提供了一些机会。作为一个我们这个行业的头部央企,一定要按中央的要求,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在支撑建筑、地产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中国建筑连接着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在郑学选看来,2022年,中国建筑还将通过低碳转型,进一步向上下游拓展,带领中国的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比如在上游建筑材料,分布式能源,包括设计的规划能力,都是可以向“双碳”转型的领域。产业链的下端,建筑物的运维,这个也是可以让我们往下游走的一种机会。“双碳”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转型,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能搬家的汽车站,世界首创的五桥同转,高耸云端的造楼机,超大规模的中国建筑频频用手中的精细活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众多原创技术的策源地。郑学选透露,2022年将有更多科技成果落地。以造楼机、造桥机和各类建筑机器人为代表的自主化工程装备化身“基建狂魔”手中的“神器”,正通过新型建造方式,利用新型建筑材料,为国民经济筑牢底座。
中国建筑董事长 党组书记 郑学选:稳和进这两个字,都应该说是2022年的主基调。稳在我们这些年的积累,基本形成了在产业里的主导地位,在目前这个环境下能够保持产业链稳定发展,又在里面能够起主导作用,这样的功能发挥以后,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可持续的发展的动力。
原标题:“基建狂魔”开挂!这家企业一年签3.5万亿元大单,招应届大学毕业生近3万名!建筑业前景如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