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重庆颇有分量的一位70后艺术家,曾经被视为是“黄漂”的代表性人物,近几年却似乎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9日下午,《有几分相似,又无法抵达——李勇个展》在位于金山意库内的轻艺术空间开幕,艺术家李勇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里,近年来他创作的多件人物形象系列和抽象系列作品也是首次公开展出。
李勇。
展览开幕前,李勇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的专访。与多年前在采访中更多只谈艺术的李勇相比,现在的李勇也愿意和记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不回避生活对于自己创作的影响,“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大家都会面对的,生活在影响我的创作,但我对艺术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李勇对记者说到。
中年李勇
生活影响创作但不降低艺术要求
这次李勇个展的海报用的作品是《作品1号:距离之歌》,画面上看似无序的棕色线条涂满了画面,一道蓝色的粗线条贯穿其中,好似在杂乱的画面中有了一个方向清晰的通道。在记者看来,这与当下李勇的状态有些相似。
《作品1号:距离之歌》。
近几年李勇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个展和群展都很少。“自己身体不好,做过两次手术,再加上家庭和工作的事情很多,所以画的作品少。”李勇又说:“其实这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偷懒的原因,跟身体也没有太大关系。”李勇似乎处在一种矛盾之中——他认为年过四十的自己不再年轻,但他又说也不是证明自己就老了,“是一个刚好重新开始的时候,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艺术。”他认为他自己已经不需要通过展览来证明自己,但他又说也有观点认为创作当打艺术就应该不停的发声,不应该放缓创作。
《草地》。
种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因为李勇现在考虑的不再仅仅是艺术。“20多岁的自己,可以不顾一切的创作,每天可以24小时扑在创作上,什么都可以不要。”李勇说自己已经年过四十,现在他在一家民营美术馆做策展工作,还在川美上课,“该上班要去上班,该上课要去上课,打卡考核就算自己不高兴也必须服从,因为现在不再是为自己想,回家也要买菜买米买油。”
观众可以看到,李勇现在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重叠堆积的元素,这其实也是碎片化生活对他的影响之一。“经常画着画着就必须要离开办事,颜色甩在那里就走了,可能回来就要重新在接着画。”虽然这对创作有影响,但李勇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就像李勇的抽象作品,看似随意的涂抹和不同色彩的交织覆盖,其实内在有着的严谨逻辑。“每张画都是经过我认真思考的,对于艺术的要求我从来没有降低过,我对自己的创作是很苛刻的,在创作上没有任何撒娇的理由,没有任何做的差的理由。”
“黄漂”李勇
年轻人应该为艺术而“乌托邦”
提到李勇,黄漂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黄漂是指在黄桷坪创作和生活的艺术家,李勇1993年就来到了黄桷坪,他曾被称为是“黄漂三剑客”之一,因为他与另外两位黄漂艺术家任前和李川一起做过许多艺术活动,见证了无数的艺术家来到黄桷坪,又离开黄桷坪。
《作品13号:距离之歌》
随着四川美术学院大部分的院系搬迁到大学城,黄桷坪也渐渐没了往日的热闹。李勇说黄桷坪当年能够很火,是因为那里有艺术的氛围和人群。“那个时候大部分展览都发生在黄桷坪,在那个时代大家都觉得展览的首要观众就是艺术家,所以很多展览都在黄桷坪举行。” 李勇位于黄桷坪官家林的工作室也被拆了,不过他依然在黄桷坪租了一个小的工作室。“现在就只有一张小桌子了,所以只能画小画。”习惯了黄桷坪的李勇不愿意离开:“以前工作室大的时候,艺术市场好的时候,画的作品很多,现在我也在思考,很多艺术家没有工作室也在创作,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
但李勇还是鼓励年轻人可以为了艺术而拼搏。“年轻的时候,可以‘乌托邦’一点,可以把调子拔高一点,现在也没有谁会饿死嘛。”李勇说他见过了太多的年轻人,想着要兼顾生活和艺术,“但做着做着生意就回不到艺术上来了,重庆不是艺术市场的最前沿,专业的画廊主、策展人、批评家这样的群体很少,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被这些专业艺术人群发现,是年轻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