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遗嘱令人落泪丨陪娃做作业“心梗” 妈妈吐槽陪读辛酸史
10-21 21:55:23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最感人】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都市快报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20日晚,坚持15年匿名捐款30万元,成为城市道德偶像的“兰小草”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带着他深深眷恋的慈善事业和公益项目“星雨心愿”。弥留之际,他附耳妻儿:“一定要多做公益事……”

“兰小草”的弟弟王瑜当晚联系上追踪报道“兰小草”16年的《温州晚报》记者。王瑜说,“兰小草”是他二哥王珏,今年48岁,在老家温州洞头开小诊所,是一名乡村医生,妻子无业在家,儿子今年刚从厦门大学毕业,经济条件不能算好,但家属还是想克服困难,继续完成“兰小草”的心愿。

QQ截图20171021191615.jpg

“兰小草”的照片(家人提供)图自温州晚报

2002年开始,每年11月中下旬,温州男子“兰小草”总会捐出2万元。

他要实践一个马拉松式的善举:连续捐款33年,每年2万元。

“兰小草”捐款很神秘,来去匆匆,不留名,联系都是用公用电话。 送来的袋子上的一行字格外醒目:“祝天下善良的人们平安幸福!农民的儿子兰小草。”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兰小草”历年来捐款的收据和每年留下的“心愿卡”。图自温州晚报

他曾荣获“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感动温州十大人物”,不过都没现身。

人们曾试图揭开这位“兰小草”的身份,但陷入了谜局:“兰小草”另有其人。

中年男子在公用电话里说,他是受“兰小草”委托来捐款的。“兰小草”其实是一对40多岁的夫妻,家庭并不富裕。

“兰小草”说,他只想把辛苦挣来的钱,捐献给那些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

今年7月27日,“兰小草”突然觉得身体不适,上海医院诊断发现是肝癌晚期。“兰小草”回到家后,与往常一样,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还为一些老人办了一个公益中秋节。

王瑜说,他也是在5年前偶然得知温州人家喻户晓的“兰小草”,就是他的二哥,但他的二哥说,他更愿意默默做点善事。家人也尊重和赞同二哥意愿。

家人也曾问为何以“兰小草”的名字行善。“兰小草”当时说,平凡、善良的奶奶特爱画兰花,并且在村里很受尊重,因此,取名时将“平凡小草”与“高洁兰花”结合,以“兰小草”善行温州。

今天下午,快报记者赶到了“兰小草”王医生的诊所。诊所在大门岛上的岙面村,3个月前已搬空。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1990年,王医生带着自己家人从元觉移居到大门,来到这个海岛镇,开始他们的工作生活。

当时,乡村交通闭塞,医务人员紧缺,百姓看病难问题一直是王医生的心中事。他人很好,也很细心的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村民都会去找他。医生是一份艰巨和让他自豪的职业,老百姓称他为小岛上“生命守护神”。在这个小岛上,他默默坚守着,一守就是28年,28年如一日坚守海岛上,每天全天候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有点小毛病,小问题,大伙就说去找王医生。

儿子王子震身受父亲王珏影响,在学校时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帮助同学,献血献爱心。

王医生捐款15年,其中13年是让小舅子阿国去送的钱。当时阿国也不理解,因为他家条件一般。

为什么承诺捐款33年,阿国说他也不知道,只是每年快到日子的时候,提前一天,王医生会到乐清阿国开的理发店里去找他,托他送钱。有几次阿国把钱送过去后,怕对方没收到,就打了电话去问。王医生知道后就不高兴了,说没必要去联系,没必要让别人知道。

护士阿静说,王医生没有车,平时都是骑电瓶车,但是承诺了病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比如有些病人离得太远,来不了诊所,问他能不能过去,只要王医生答应了,第二天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过去。

岙面村妇联主席陈兰平说,王医生平时常参加公益活动,做公益,从2002年至今,王医生夫妇每年都会去敬老院献爱心,王医生负责义诊,妻子每年除夕前就准备分岁酒请敬老院的老人们品尝,连续十年来都给十五位老人每人送上200元、100元等年终慰问金。

78岁的邻居林奶奶说,她有次头痛,王医生把药送了过来,100元的药只收了80元。还有位邻居卢女士说,有次她因为血糖有问题,去诊所买了70元的药,因为家里困难,问王医生能不能便宜些,王医生最后就收了20元。

王医生发在朋友圈的感悟,看得出他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2010年,快报曾做过报道《兰小草许了一个33年的心愿》——

他总是低着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捐款信封放在慈善总会的办公桌上,然后悄然离开。怕工作人员没看到,他会打电话告知,用的是公用电话。

2009年揭晓的“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兰小草”是唯一没有真实身份,也没去领奖的获奖人。

11月17日,“兰小草”又一次出现,把2万元交给温州市慈善总会。这是他2002年以来第9次捐款。

男子15年匿名捐款30万 因病去世遗嘱曝光令人落泪

卡片上写着:“祝天下善良的人们,平安幸福!农民的儿子兰小草。”

第一次捐款,“兰小草”在装着2万元的盒子里,附上两张字条,一张说:“这2万元是我们夫妻辛苦挣来的,捐献给那些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另一张说:“我们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捐献2万元‘星雨心愿’善款,以报答国家对我们的培养之恩,报答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养育之情……”

每一年,“兰小草”都在践行自己的承诺,累计捐款18万元。

“兰小草”是谁?慈善总会的人只知道,他是一个30多岁的男青年,很面善,几乎每次都穿件茄克。

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总让人觉得他身上有个动人的故事:每年11月17日,“兰小草”都会捐款,每次都有一张自制卡片,卡片左下角写上中文和阿拉伯数字的“2”和“5”。

兰小草说,等时候到了,他会说出自己的故事。

也许“兰小草”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善款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

【有话说】

陪娃做作业“心梗” 妈妈吐槽陪读辛酸史

商报图形 秦刚 制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消息,“晚上10点多,从楼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咆哮声:‘什么关系?什么关系?说!到底什么关系?’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地跳跃起来,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认真地听着下文。女人继续气愤地喊道:‘互为反数啊……’我默默地关上了窗户。”

这是最近妈妈圈流行的段子“什么关系”,陪娃做作业到咆哮,引发陪读妈妈们的集体吐槽,妈妈们的遭遇引人发笑的同时,很多甚至成为经典语句在朋友圈流传。心酸的背后,如何正确打开辅导孩子作业的方式,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陪做作业到心梗搭支架

“陪儿子做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这份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特殊“病历”,来自一位妈妈的评论,不少爸妈对他们的“遭遇”感到同情,更多家长表示找到了组织:

妈妈A:找到组织了,感动!每次做作业,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

妈妈B:我已经在上小学的两个孩子的家庭作业中沦陷了,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请不要找我,实在是撑不住了。

妈妈C:儿子语文课都要读课文五遍并签字,有次我在看他读课文,前面读的啥没记住只听见:秋天来了,挂花开了……我一愣问啥花开了?他说挂花!我火一蹿,大吼:挂花?挂花?挂哪呢花?他弱弱的说:挂树上……

甚至还有一份推荐给陪读家长的“专业”书单在网络上流传,其中包括《莫生气》《论持久战》《强迫症的自我恢复》……最后一阶段则推荐了一本《活着》。

多数家长选择陪做作业

“我不在旁边看着他做作业,他可以玩笔到天黑。”刘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念小学五年级,从有家庭作业开始,她就习惯坐在旁边监督儿子,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儿子好动,太调皮。”刘女士说,并不是学校作业多,可是孩子天性好动爱玩,家长不陪他做作业,一支笔、一块橡皮都可以让他分心,“不谈做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

记者随机调查了10多位小学家长,几乎都有过陪伴孩子做作业的经历,大多数家长表示“头疼”。有家长称,小孩子“脑洞太大”,有时候性子急起来分分钟就来气。

声音

如何陪读?听听他们怎么说

母亲“四月天”:陪孩子写作业有秘笈,孩子各种开小差、磨蹭、东玩西玩是正常的,同一个问题,你在短期内反复和孩子说,第二遍开始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如果一开始你就说:“宝贝,这个问题妈妈今天只说一遍,你要好好听哦!”收到的效果要好很多。

有外企工作经验的尚女士:尊重孩子,培养他们的兴趣很重要。在陪伴7岁儿子果果学英语时做过很多尝试,曾在网上报过英语课程,让孩子和外教一起学,自己就陪伴旁听。等果果对英语有兴趣之后,自己就会融入进去,把学习当成游戏,根本不用家长操心。

36岁的初中语文老师谭女士: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她说,低年级的作业不多也不难,大多口头完成。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扮演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孩子用学到的知识来“抽问”家长,一来可以增加趣味性,再者可以让孩子获得肯定和自信。

建议

家长角色淡化 少教多问少做多看

亲子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顾问刘勇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陪读也算是亲子陪伴中的一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很多家长让这种陪伴的形式有些变味,其原因在于,他们将这种陪伴看作是自己的任务,看重的是孩子的习惯或者说“成绩”。他表示,习惯和成绩固然重要,不过亲子陪伴的本质是增进亲子间情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能力与社会交往经验。

刘勇赫建议家长,“少教多问,少做多看。”也就是说逐渐淡化领导者的角色,并由领导者向组织者、陪伴者过渡,而最好的状态则是协助者角色。比如,少教多问,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减少说教,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少做多看,家长做得越多,孩子越笨,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越懒。家长更多的时候扮演一个观察者与协助者的身份。 

【熬鸡汤】

你见过最上进的人是怎么样的?

我1.jpg

1

集团某下属科研所的负责人,非常厉害。单位里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至少我进单位后,所有人提起他都是三句话:博士毕业,专业带头人,前途远大的青年领导骨干。直到去年年中,有机会接触到他的个人履历,我震惊了。

这个现在闪闪发光到大部分人只能仰望的“专家型青年领导”,最初的第一学历是:中专。我当时觉得,我一定是看了一份假履历。

比这还过分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写着: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村某某小学数学老师——也就是乡村教师。我查了一下,那个地方在中部省份山区,出了名的穷。

一个家境普通、学历很低、工作起点也很低的普通村小老师,你能想象到的,最上进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或许是努力教书,努力跳出村小,去镇上、县里教书?照他的自身条件来看,要做到这些已经非常非常难了。而他在好好当村小老师的同时,还函授了大专,然后自考了大学本科。

我2.jpg

几年后,拿到大学学历证书的他再次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继续考。然后,考上了一所211高校的研究生。三年后,他考上了博士。然后,毕业进了我们单位,做出了很多成果,获得了很多荣誉。

再然后,就成了现在这样。所有人都知道他现在很牛,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和现在比起来,他的过去更牛。

2

你以为这是很遥远的励志故事吗?NO!他是个75后,现在也才40出头。他读完博士到我们单位的时候,超女们都才刚出道。

我所在的单位里,不乏名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不少高考状元,多的是勤奋刻苦、努力上进的人。他们的基础都比他要好,而且不是好一点两点,但大部分人都没能在这个年龄段,做到这个程度。

然而,我只能描述他的履历和他的成就,却描述不出他在这过程中究竟付出了什么。说真的,我也无法想象,他当年的那些“村小同事”们,现在看他是不是就像在看一个活的奇迹?

我3.jpg

当我看完他那厚实复杂的履历,曾第一次对“天赋”这个东西产生了怀疑。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开窍这种东西啊?

所以,我对那些起点很低、基础很差,却能走上高位的人,都会心存敬畏。我所思考的是,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现在这样的?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直到去年下半年,我参加了单位里的招聘面试。

3

当时,遇到一个应聘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他表现太优秀,也不是因为他学历多好、履历多华丽,而是,他表现出了与他的学历和履历绝不相称的平庸。

他的本科是985名校,研究生读的是另一所985名校。读书期间,获得过国家级的奖学金、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当过学生会干部,研究生阶段还在核心期刊发过好几篇论文……总之,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一定是学校里很上进很优秀的学生。至少,比当年读大学时的我要上进优秀得多。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地方公务员,第二份工作去了某专科学校教书,第三份工作去了一家企业做项目,每一份工作都干得不算差,总有很多奖励和荣誉,什么征文比赛获奖啊,单位活动拿第一啊……但是,在三十多岁的年纪,他的这种“优秀”早已不符合我们的期望了。

因为,有太多没他基础好的人,在这个年纪,不管是个人素质、专业能力,或是取得的工作成绩,都早已超越了他。

我4.jpg

他不是不上进,也不是不努力,他只是在不自知的状态下,一步步地滑向了平庸。

4

我们总是觉得,一个人拥有上进心,一个人一直向前奋斗,就一定能取得还不错的成功——如果他起点低,能够凭此逆袭;如果基础好,能飞得更高。但是我们忽略了,当你在向前迈步的时候,时间也一直在无情地、一刻不停地流逝。

上进,当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不断向前的状态。而人生,更应该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么广泛撒网,寻找突破的机会;要么做到极致,每一次坚持都是为了跨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单位的那位青年领导,从中专、村小老师到大专、自考、硕士、博士,每一步都是人生的巨大跨越,跨到最后,已经没人知道他最初的起点了。而后面的那个应聘者,虽然也在不断地努力,但每一次都像是在原地高抬腿。

你如果每一次都没有突破,那所谓的“不断上进”,看上去,也不过是徒费精力而已。这才是我在这个问题下真正想说的话:没有去试图突破人生的人,谈上进总会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这几年里,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总结,去思考,就是为了求得一个答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这一生?家境?天赋?努力?机遇?说实话,我至今没有得到最完美的回答。

但在这过程中,却发现,有很多特质,比如努力,比如坚持,比如不断设立新的更高的目标,比如不断超越自我,虽然不一定能真正做到影响我们的一生,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却真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