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尊建展示代表作,他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江油纸扇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张飞,不仅使得一手丈八蛇矛,也善草书、画美人,称得上文武双全。千年之后,重庆开州临江镇,也有一位花甲老人邓尊建,也算得“文武双全”——他善使刀,家中藏有九把刀具,刀刀娴熟;他亦善画,上天下地水里游的,都画得栩栩如生。
可邓尊建并非武林高手,而是四代传承做油纸扇的匠人,人称“扇子爷”。
老画谱
邓尊建的祖传画谱,千金不卖
如果说油纸扇也是一方江湖,在开州这块土地上,临江镇的油纸扇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1月9日,记者来到临江镇,拜访了在当地享有盛名的油纸扇匠人邓尊建。
当日下午2点,冬日的阳光照耀着临江镇,记者如约与邓尊建见面。他今年61岁,穿着黑色老式夹克,露出毛绒领子。
他介绍,当地传说,18世纪中叶,临江镇一个童姓男子,在外游历多年,回到家乡后带回了制作油纸扇的手艺,同时也传给了乡亲们。他的曾祖父邓祥章,就是在那个时候习得这门手艺,到了他这里,已经是第四辈了。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秘笈会引起武林人士争抢一样,邓尊建在折扇江湖也有一本画谱,让业内人士和藏家眼红。不过,他向记者展示了这本画谱:
邓尊建的祖传画谱,据称已有上百年历史
画谱长约两尺,宽约一尺,封面为黄色宣纸,上面写着古风古韵的六个大字:“十竹斋书画谱”。翻过封面,里面均为素色宣纸,有一篇该画谱的序言:王宰十日一山五日一石,岂肖形之难哉?山有情,石有态,磅礴得之为难耳……画谱落款为: 光绪己卯夏至日,元和邱瑞麟玉符甫谨识。 算起来,这本画谱已有138年历史。
时隔百年,画谱纸张手指触感已经软绵,但画谱里石榴、兰草、荷花、梅花等水墨画色泽鲜艳,富有灵气,显得相当精美。
邓尊建说,该画谱为祖上所传,到他手里已三代有余。关于画谱中的诗画作者,他并不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者都是过去当地的文人雅客,这对祖上制作油纸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至今,他依然从画谱汲取先贤的技巧。
当地藏家李小平告诉记者,他曾多次与邓尊建商谈,试图高价收购该画谱,但均被婉言谢绝。就此,邓尊建表示,这本画谱对于自己,既是制作油纸扇的秘笈,又是一份传家宝,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如何他都会好好保管,绝不售卖。
九把刀
用刮刀给竹子去表皮,桌子上全是刀,邓尊建的宝贝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作油纸扇,同样如此。
邓尊建制作的油纸扇,骨架选用梁平所产的凤尾竹,至少需3年成竹,枝干不得带有斑花。凤尾竹坚韧有型,所需刀具更要锋利。
制作骨架,首先需要把成竹劈开,邓尊建用的是刨刀,一大一小,大的像菜刀,约莫两斤;小的像柴刀,约莫一斤。“都是单面开刃,用大用小,效果一样,全凭心情。”
九把刀的爷们,使刀高手不是吹出来的
刨开之后,要将竹枝的表皮去掉,用的是刮刀,也是一大一小。大的重约一斤,像闸刀,但两头带把手。小的重约一两,形状相似。去皮时需单向操作,讲求力道均匀,深浅一致。
这些年,邓尊建曾去江浙一带交流学习制扇工艺,带回一把新式刮刀,木质刀身似把手,上面嵌有数张刀片,去皮更精细省力。邓尊建用得不顺手,用的还是两头带把手的刮刀。
去皮之后的竹枝,需要切成竹条,再切成细片作为油纸扇骨架的雏形。邓尊建用的是扯蔑刀,同样是两把大小形状相似的长方形扯蔑刀,一把刀身有5厘米宽,另一把2厘米宽。短的一把是他惯用的,50年前生铁打造,用到至今,颇有铁杵磨成针的意味。
裁纸刀切扇面
在邓尊建的工作室里,他现场演示了扯蔑工序:只见他左手大拇指、食指将竹条捏紧,右手持扯蔑刀横切竹条变成竹片,厚竹片变成薄竹片,如此数次。目测最终成型的竹片厚度只有1毫米,但仔细瞧来,竹片上下厚度并不一致,上头薄下头厚,只有毫厘之差。
现场,记者也体验了分蔑工序,虽然学得了姿势,但持刀右手不用力,切不动竹条;一用力,又怕切竹子变成切手指,只能作罢。放下刀,记者才注意到,邓尊建的左手大拇指、食指处各有一记切痕,早已痊愈,却稍显狰狞。他不以为意,笑道:“这是十几岁当学徒时留下的,现在我用刀已经三十多年没受过伤了。”
此外,邓尊建还有一把砍刀,形似菜刀,是用来把骨架底部切成半圆形,再用砂纸打磨,让持扇人手感光滑舒适。
再者就是裁纸刀,刀如其名,并不与竹接触,切的是扇纸。最后一把刀,无关制扇。这来源于邓尊建妻子朱红霞的补充。她说:“他长年累月都在摸刀,不做扇子的时候,我就让他帮忙切肉切菜,切片薄,切丝细。用的当然是菜刀!”
邓尊建用扯蔑刀将竹条切成片
补瑕笔
“还能做油纸扇的老人大多不会画,在扇子上画画,与在纸放平了画画可不一样哟!”说完,邓尊建拿来一把素扇子为慢新闻-重庆晚报读者即兴画上了一幅《年年有余》。
首先,他在扇子右侧画出两只在游弋嬉戏的红色金鱼,但在左侧画黑色金鱼时,墨汁顺着骨架浸出,形成黑色竖线,让画面出现瑕疵。
邓尊建正在为读者即兴做画
改良技艺前后的油纸扇对比(左为改良后)
把扇面粘到骨架上,需要晒一下
眼见记者露出惋惜眼神,邓尊建面露微笑,没有言语,他将扇子放置一边,聊起其他话题,待墨迹干,他又用画笔沾上绿色颜料,在黑色竖线附近画出水草。此时,竖线被遮住,他又用画笔给金鱼画出鱼鳞、气泡,一番改动后,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直到这时,他才解释:“画笔接触到骨架时,要比在扇纸上下笔更轻,但不少时候,墨汁顺着骨架浸染没办法避免,就要根据这些浸染的地方随机应变…….“
邓尊建两口子的愿望,是把自家底楼门面建成临江纸扇展厅
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2012年,邓尊建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江油纸扇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但客观而言,临江扇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邓尊建说,其祖父辈的邓家三兄弟创立“邓三合“牌扇子作坊,曾是临江一块招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油纸扇在重庆风靡一时,是老百姓消夏避暑的好物件,几乎家家户户人手一把。但随着时代变迁,风扇、空调的普及,“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莫玩格“,这种情形,已成为老黄历。
现在,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和油纸扇手艺人的改行老去,临江镇制作油纸扇的人越来越少。
采访完毕,邓尊建将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送出家门口,这是一个当街的门面,大门上还挂着”雅鹿”门头,曾经他将门面出租被做成服装店。“过了春节,我就把门头换了,把油纸扇作坊重新开起来。不求赚钱,只想让更多人晓得还有这门手艺!”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文翰 毕克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