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白市驿的街道上,你很难相信,这里的老老少少曾如此的痴迷川剧,因为曾经是成渝古驿道,白市驿的川剧也就这样古往今来的唱了上百年。
今日(1日),白市驿川剧院正式开馆,上演经典川剧《滚灯》。中国剧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沈铁梅在开馆仪式上表示,这里将成为川剧艺术的培训基地,将对川剧的传承与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沈铁梅为白市驿川剧院揭牌
两里三分半长街
曾经唱着数不清的川剧传奇
白市驿是成渝古驿道上重要的驿站,有歇脚的人自然就有人盯准商机,川剧,曾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80岁高龄的刘永正,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喜欢川剧,几乎把这一爱好当作生命般珍惜。
刘永正说,白市驿旧时俗称旱码头,自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涌来,便成为成渝古道上的重镇。解放前,除常有川剧班子来演出外,这个只有两里三分半街长的小镇,就有三个唱川剧的玩友组织。小镇是一个戏窝子。
白市驿有众多的戏迷
10多岁的刘永正就已经是戏迷。“凡遇到赶场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唱玩友们大多聚集在茶馆、街头,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当时的演员坐在板凳上清唱,不化妆,没有动作表演,有的兼乐器、演员,又唱又打(拉),忙得不亦乐乎,邻里乡亲们赶来,泡一壶茶,听一阵曲,俱享口耳之福。”刘永正说,“座唱”这种表演形式非常考验功力,“它要求演员只用语言表达情感,比一看就能看明白的动作加唱腔表演川剧要难得多。”
当时的川剧艺人在社会上也吃得开,走到哪里都有人相助。刘永正在小时候曾经听镇上的老人讲,解放前白市驿有一位绰号叫“魏花脸”的唱玩友,被抓去做了壮丁,半路出逃后到达涪陵的码头时,已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之际,他在码头喊话“我是白市驿××堂口的。”此话一出,码头上的“袍哥”立即回应,请他唱戏三天,并支付了他所有回乡的盘缠。
小时候的刘永正还不能完全听懂所有唱词的意思,但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他说,川剧对他而言是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比如《岳母刺字》讲的就是要忠贞爱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要对爱情忠诚。川剧讲究的是‘高台教化’和‘寓教于乐’,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教化形式。”
新建的白市驿川剧院内座无虚席
老人曾经也追星
川剧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成立,川剧表演活动一直在白市驿盛行,那时,连老人也“追星”。
据记载,1951、1952年间宣传《婚姻法》时,镇上联合排演大幕戏《柳荫记》被传为美谈。上世纪60年代的白市驿也时常有外地的大剧团前来演出,场场爆满,直到文革期间,这一艺术形式才渐渐枯萎。
改革开放后,川剧发展迎来了复苏。刘永正说,1979年,当时镇上的川剧老艺人集资83元买了一套打击乐器,开始组建“玩友组织”,在红白喜事上表演川剧。不久后就开始招收学员,随后成立“白市驿青年农民川剧团”。当时已经42岁的刘永正在原巴县农机局做电工,他也在此时加入,弥补了心里的缺憾:“我老早就想学川剧,年轻时要养家糊口没得那个精力,但是这一直是我的爱好我的梦想,趁着好时机我就立刻加入了。”
刘永正说,当时这个业余剧团一共招收了40多个学员,最小的学员才13岁,而他是其中年龄最大的学员。第一次唱川剧,刘永正学的是生角,开始只是负责打鼓,后面才开始学的座唱。“旧时有俗语说三年出一个举子,十年出一个戏子,说的就是学习川剧的难度之高。”
开馆仪式上演经典川剧
“川剧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要求很高。到了1987年我提前退休专门来钻研川剧,才彻底摸透是怎么回事。”刘永正说。
1981年“白市驿青年农民川剧团”改名为“巴白青年川剧团”,面向当时的巴县各乡镇、农村院坝等,还先后到江津、永川、涪陵等周边多个地区表演,剧团成立10多年来演出4000多场,包括50台大戏,30余出折子戏,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红极一时。
1980年加入剧团的冯光霖今年71岁,是白市驿镇川剧联合会常务理事。她至今对当年演出的火爆场景记忆犹新:“有一次我们下乡去表演,来了1000多位观众,表演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观众席上几乎没有人离开,大家都冒雨看戏,我们在台上表演得更加卖力和投入了。”
荷兰民间艺术团点名要看
白市驿川剧一度闻名海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等新的娱乐方式崛起,巴白青年川剧团也受到了冲击。1993年,因为缺少观众,剧团无法维系生存,被迫解散。退休后的刘永正开了一家摩配厂,和剧团内留下的少数几位戏友们支撑川剧表演。当时的白市驿镇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划出一块空地捐资修建了供川剧表演的场地“百卉园”,继续支持川剧团开展活动。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荷兰民间艺术考察团到重庆考察,点名要看白市驿的川剧。刘永正老人指着自己和荷兰人合影的照片,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荷兰民间艺术考察团来了5位荷兰人,他们专门要求要看我们的川剧院坝坝戏。我和几位原剧团的成员现场表演了川剧《秋江》,受到了他们的称赞。我们白市驿镇也因川剧再次闻名于世。”
白市驿川剧院广场上地砖上镶嵌的川剧脸谱
刘永正说,当时他很好奇,中国有200多个戏曲剧种,为啥外国人要点名观看他们的川剧表演?“考察团成员回答我说,川剧曲牌多,内涵深,包含的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特别感兴趣。”
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市驿首次被授予“川剧之乡”称号。此后,虽然白市驿川剧经历过困难期,但以刘永正为首的川剧爱好者仍旧在坚持开展川剧活动,甚至吸引了重庆市其他地区和贵州省的一些川剧爱好者前往白市驿参加川剧活动。
川剧代代传承
建全市区县最好川剧院
2006年开始,白市驿的川剧发展迎来了东风。2006年,它再次被授予“川剧之乡”,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白市驿镇川剧联合会成立;2009年,白市驿镇川剧联合会又被授牌为“川剧传承基地”;2011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市驿被命名为第一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白市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白市驿设立川剧专项扶持经费,以每年不少于25万元的标准,重点扶持白市驿川剧联合会和驿都实验学校川剧文化保护与传承;将驿都实验学校打造为川剧特色学校,成立了“娃娃川剧班”,将川剧编入教材,引进课堂,教给孩子,并培养川剧观众;白市驿镇还投资1200万元修建白市驿镇川剧院,将于今年投入使用;最近,白市驿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邀请镇上的川剧联合会会员加入“文艺演出进村社”活动,让他们到各个村社为大家带来原汁原味的川剧表演。
新建的白市驿川剧院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冉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