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极难对付的英国女人”,今天来中国了
01-31 07:34:13 来源:环球网微信公号

环球网微信公号消息,英国梅姨今天开始对中国的首次正式访问。这是新年之后,第二位欧洲大国领导人访华。对中国人来说,这还是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第二位“极难对付的英国女人”。

有声音称,梅的对华态度,和她的前任卡梅伦相比,存在温差或者可以说“有点冷淡”。梅上任之初,中企投资的核电项目一度被搁置;英国扬言派遣新航母到南海“巡航”;以及梅访华迟迟未成行的传言,都引起不少猜测: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是否褪色了呢?

谜一般的首相

今年62岁的梅拥有一个“无懈可击”的政客履历:中间偏右的政治形象、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和牛津的精英教育背景、完整而丰富的从政经历、稳健可靠的实干家形象,因此才能从英国政坛的一地鸡毛中脱颖而出,从卡梅伦手里接过权杖。

媒体把梅姨描述成“另一种类型的政治家”:她是“一个在挤满青春期男孩房间里冷静的女校长”。

在个人风格上,梅姨是花边新闻的“绝缘体”,也没有太多密友,一直“不合群”。她不喜欢在议会茶室餐厅跟人聊天,极少谈到个人家庭生活。

英国作家普林斯2017年出版了《特雷莎·梅,谜一般的首相》一书。在这本传记中,普林斯援引梅姨好友的话说,梅姨把个人遭遇视为“高度隐私”的禁忌话题,比如她没有子女,比如她25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等等。

这样的梅姨不是英国媒体喜欢的政客类型。“梅机器人”,这是英国媒体为了讽刺梅姨新造的词,《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是一个无情的绰号,但鉴于梅出了名的冷酷性格,连保守党总部的人后来也用这个绰号称呼她。”

梅姨并不是天生这么坚毅寡言的。她曾多次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梅姨是牧师的独生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就明白,自己必须谨言慎行,不能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让父亲蒙羞。

梅姨12岁开始就为保守党工作,她那时就决心要当一名议员。到了牛津大学,她是大学辩论会的成员,牛津辩论会被称为英国政客的摇篮。大学期间,梅姨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菲利普。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是她的红娘。

梅姨最爱豹纹鞋,她出任首相后的太阳报头版就成了:一众候选人,都在我豹纹鞋下。

20年来,梅姨是少数能跻身保守党高层的女性之一,她是保守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也是100多年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内阁大臣。内政部一向被视为终结政客政治生命的政治墓地,梅姨改变了这一点。

保守党前财相对梅姨的评价是工作十分称职,但“是个极难对付的女人”,有点像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和梅姨都有着相似的个性、施政风格和家庭出身,只是两位女首相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已经不同。撒切尔实施的内部改革和对欧、对外的强硬姿态,曾刺激出英国的短暂“中兴”。梅姨能否成为英国政坛上的另一块铁,可以看看她在对华关系这块砧板上的火候。

看不懂的对华态度

自从梅姨搬进唐宁街十号,英国的对华态度有点让人看不懂。

梅姨曾表态致力于建设中英“黄金时代”,也多次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派财政大臣出席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

只是,唐宁街在谈到中国时偶尔有些怪怪的。英国外交大臣和防务大臣曾经表示,英国新建造的航母会赴南海宣誓“航行自由”。梅姨还就朝核问题朝中国放了一炮,她表示,“要激励中国尽其所能向朝鲜施压”。

还有香港问题,梅内阁的一些人在香港问题上爱端不该端的架势。这次梅姨访华,“末代总督”彭定康还发公开信,呼吁梅姨关注香港问题。

在中英经贸关系上,梅姨政府的态度也让人感到困惑。首相的最重要助手蒂莫西,从梅姨2010年任内阁大臣时就跟着梅姨了。他对中国投资持怀疑态度,并且推动重审了欣克利角C项目。据说梅姨的“叫停”可以追溯至蒂莫西撰写过的一篇题为“政府正将国家安全卖给中国”的博文。

这样的蒂莫西莫名就让人想到了班农。

虽然该项目最终得以放行,但梅姨还留了一个尾巴:计划对外资入股关键的国家基础设施资产实施新的限制。具体限制到底是什么?唐宁街没有解释,但足以让外界读懂梅对华态度的不确定性。

吉姆·奥尼尔,就是提出“金砖四国”的那位前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本在为英国前财相奥斯本的中国项目工作,却在梅姨上任不久就辞职了。奥尼尔说,他对首相对北京的态度感到“困惑”。

谁都能觉察到,梅姨内阁对华远没有卡梅伦政府那么热情。一位前英国官员说:“中国人感到懊丧,这并不令人惊讶。当前政府中没有一个人一早起床时,会想到中国。”

摆脱不了的身份定位

英国政府任何时期对华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政治语境。当前英国对内对外最大的政治是脱欧。虽然梅姨不喜欢被称作“脱欧首相”,但事实上,唐宁街的内政外交都在围绕脱欧展开。

英国宣称坚持塑造“全球英国”,以更开放、外向的姿态和更灵活的方式制定外交政策,但是脱欧无疑会冲击伦敦的金融地位、英国的市场前景、不列颠本身的统一,以及它在欧洲、美国的政治影响力。英国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有效维持大国影响力。

在经贸领域,受脱欧影响,英国经济的长期走势不被看好,唐宁街急需找到欧洲以外的主要经济体,加强与它们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以刺激本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会是其中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在金融领域,伦敦是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结算中心。2014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的国家,2016年中国也第一次在境外——伦敦发行了人民币主权债券。与中国在金融领域的继续合作,对维持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益。

从外交和政治来说,英国一直有三种身份:西方国家、欧洲国家和全球国家。脱欧后,在新国际秩序形成的过程中,英国想要多一点主动权。与世界主要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可以提升它在国际上的能见度。

加强中英关系,对中国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一是,欧盟在投资领域的保护主义比较明显,英国既然已经脱欧,它是否可以表现出有别于欧盟的开放与灵活。二是,英国是首个正式加入亚投行的七国集团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上,英国作为前超级大国,它的友谊可以给中国额外的威望。

能够冲击中英关系的主要还是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英国社会是“西方”概念的主要支撑点之一,也是西方价值观的一个示范区。西方的文化及政治傲慢都溶解在那里,很容易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被点燃。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梅姨这一两年的摇摆似乎像是既希望加强中英合作,又希望保持英国传统的对华政治态度。

梅姨的亚洲首访国家是日本,她曾表示,日本是英国“在亚洲最密切的安全伙伴”。

务实灵活的战略风格

英国外交战略一向灵活务实。它作为日不落帝国纵横世界几百年,从欧陆争霸到美苏冷战,再到中国崛起的新时代,英国人一次次做出明智的战略抉择,用英国人的话说就是always get the best deal。

远的不说,就看看梅姨的前任。

卡梅伦上任初期摆出了“想见谁就见谁”的姿态,于是就有了2012年他高调会见那个著名老和尚的风波。在中英关系接近18个月的严重遇冷后,卡梅伦对中国笑脸相迎,并将中英关系带入到“黄金时代”。

卡梅伦到访中国时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

2000年,英国的经济规模还略大于中国,而今天中国的GDP是英国的近4倍。相形之下,英国正迅速变成一条小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转向中国,正如他们在美国全盛时转向美国那样。马克龙不是刚离开北京吗?一场“争取中国青睐”的比赛正在欧洲掀起。

这事关引力而非象牙塔。

“明天可能会下雨,所以我要跟着太阳”。这是英国披头士乐队家喻户晓的一句歌词。

送给梅姨。

原标题:一位“极难对付的英国女人”,今天来中国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