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有味道的交通茶馆 在现实与怀旧中成为网红
02-03 12:21:24 来源: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如此,在重庆这个山水容器里熏泡的文化,有茶味。

1月31日,晴。

久违的阳光重返大地。位于黄桷坪4号的交通茶馆,时光凝固,阳光透过屋顶打下来,整个喧闹而热烈的茶馆,好似把时光拉回到过去。

水泥地面、红砖柱头、被抹布抹得光亮的四方桌、条凳、青花茶碗、白铁皮水壶、发出杂音的收音机……

穿梭在茶馆的中央,茶客们仿佛也是三四十年前的模样:70多岁的老人,在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80多岁的老人,回忆起峥嵘岁月,露出自信微笑。

“只有在这里,觉得摆啥子都可以,这里比我自己家头还要安逸。”78岁的杜大爷几乎把交通茶馆当了家。

和他一样把这里当家的,还有好几百号人。这一天,茶馆的投资人陈安健教授邀请交通茶馆近两百位茶客吃饭,算是团年,也是叙旧。

一壶茶,留住岁月。

闹市中的茶馆穿越30年

交通茶馆不算太难找,从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老校区,大门往邮电支路方向走300米左右,坎下有一条小道,径直走进去,就到了交通茶馆。

这条小道约有七八米长,穿越这条小道仿佛穿越整整30年。

长条的独凳、四方桌、传统的青花盖碗茶、两尺多长水嘴的水壶,正在煤气炉上噗噗地冒着泡。

白铁皮烧水壶依旧噗噗着响

“啪……”只听茶客用茶碗盖子轻轻把浮在茶汤上的茶叶推开,嘴皮抿住茶碗,然后深深地汲了一口,那响声仿佛这一碗茶的惬意,胜过一切美好。

“我过了年就去我女那里了,深圳。”

“还回来不?”

“不晓得,女说我一个人在重庆没人照顾,她不放心。”

“哦……”发出一声叹息,年纪大一点的茶客端起茶碗喝了一大口茶。

“我们认识15年了,第一次见面,就在这个交通茶馆里头。”

……

小花猫也是交通茶馆的常客

闲暇的话语无关其他只关岁月,四方的桌子早已没有了油漆的本色,干净整洁的桌面是很多茶客光顾这里30年而不说分离的主要原因。

环顾四周,茶馆负责人佘定明阿姨说,她只记得那些熟悉的位置坐的依旧是熟悉的面孔,发出熟悉的声音,除非人“走”了,否则,一切都如同30年前这个茶馆刚刚营业时一样。

交通茶馆里忙碌的茶工

投资20多万只为一份记忆

一个普通茶馆为何还有投资者和负责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对“城市记忆”的无限怀念。

交通茶馆之所以看上去很有历史感,主要源于茶馆所在的老式建筑,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青砖的房屋结构,高耸入顶的柱头,木质的屋顶,这栋原本属于黄桷坪运输有限公司的员工食堂,在1987年,改成茶馆,对外经营,取名“交通茶馆”。

交通茶馆

2005年,当年的交通公司不愿意一再投资休憩这栋老茶馆后,决定将其转给一位做网吧的老板。

从茶馆营业之初就开始在这里喝茶画画的陈安健教授听闻这个消息,心里简直说不出来的滋味,要知道,在交通茶馆坐上一整天,他面前的人物变成了油画,所有的灵感都出现了,油画里有血有肉的人物、丰富生动的表情,想到这里,陈教授决定去找交通公司打个商量。

在承诺和网吧老板出同样多租金的情况下,交通茶馆得以保留下来。

美院陈安健教授在交通茶馆投资20多万元,只为留下一份记忆。

接下来,就是为茶馆寻找一位好的经营者。如今,茶馆的实际经营者佘定明阿姨当初是交通公司的一名职工,刚好退休,在陈教授接手这个茶馆没几天,佘阿姨机缘巧合地开始帮陈教授开茶馆,“一来二往,茶里也泡出了我和他们的感情。”

这些年,儿子一直埋怨母亲退休后没有休息时间,而佘阿姨却因为茶客们无法割舍的情感,一直坚守。

老板娘佘定明每天都守在茶馆里

“相比陈教授,我做的不算啥子。”佘阿姨说,陈教授这13年来,只是一味地支付茶馆的租金、维修等开支,茶馆的所有收益一分不要,“他想留住记忆,我想留住茶客,大家都有想留住的东西。”

“陈教授现在和我一人负担茶馆一半的租金,但是整个茶馆所需要的大的维修,都是陈教授一个人在支出。”13年时间,佘阿姨粗略估计,陈教授为了这个并没给他带来任何经济回报的茶馆投资了20多万元,有些人一辈子做的事情别人看不明白,坚守,是为了记忆的长久。

茶桌凳子都被老茶客们坐得油光水亮

3块钱一碗茶喝的是情怀

坐定在这个屋顶上阳光与瓦片交替的老茶馆,不止是视觉的穿越,就连物价也穿越到了多年前。

3块钱喝花茶、绿茶,4块钱喝沱茶、碧螺春,5元喝菊花茶,6元喝铁观音,7元喝竹叶青,8元喝红茶。泡茶的水也有特别的讲究,必须在前一晚接在水缸里,澄清了一夜的水,佘阿姨说,澄清过的水更甜。因为有些老茶客,自带茶叶,茶馆也不计较,坐一上午就收2元的水费,目的是图个闹热。

三元一碗的盖碗茶算是最便宜的了。

茶客们将茶杯存放在茶馆里,随用随取。

清晨6点的黄桷坪,凛冽的寒风无孔不入地钻进身体,刚到茶馆才开始烧水,就有茶客来了。

傅世容大爷家就住在黄桷坪胡蹄花楼上三楼,6点,他带着茶杯,准时抵达交通茶馆,“幺妹(对佘定明阿姨的称呼),才拢啊?”

佘阿姨点点头,招呼傅大爷在老位置坐下,烧水、泡茶、抹桌子,天慢慢地亮了,茶馆也慢慢地热闹了起来,大渡口、大坪、两路口、杨家坪、九龙坡附近……搬走了的茶客不习惯没有交通茶馆的日子,天远地远也要坐个车回来喝茶;住在附近的更是一日不来浑身不自在。

“你以为我们真的是喝茶啊?我们喝的就是这份情怀,别的地方找不到咯、找不到咯……”说完,傅大爷摇了摇手,继续和别的茶客讲起那些坊间旧事,传闻变得比新闻更吸引人。


打牌、下棋、聊天、发呆茶馆里的人们各取所需。

团年饭期盼熟悉的脸庞

年关将至,又到了交通茶馆一年一聚的时间了。

1月31日的交通茶馆格外闹热,马路对面的天府渔庄是今年团年的地方,上午11点半,陆陆续续已经有不少茶客开始朝着鱼庄走了。

答谢老茶客,交通茶馆每年年前都会请大家吃饭团年,今年摆了18桌。

席间,陈安健教授举起手中的饮料频频和熟悉的茶客们话家常说理短,相比其他大学老师,在诸多茶客心中,陈教授像朋友,“没得架子”啊。

吃饭,依旧是家长里短。

“怎么没看到贺老人家啊?”陈教授像人脸扫描一样,扫描着人群中熟悉的脸庞。

“陈老师,贺老人家都走了哟。才走10几天。”62岁的周荣光说,贺老人家也是因为心脑血管的病突然走的。

“啊?”惊讶之余,陈教授掏出电话拨了那个熟悉的号码,电话通了,却始终没人接,直到语音提示结束,陈教授才不舍地挂断电话,眼里充满了不舍。

“我今年没给他打电话,结果他就走了,去年也没给范家梁老人家打电话,他也走了。看来以后我硬是要给你们多打打电话,你们都不要走,要开开心心地在交通茶馆来喝茶哦。”说完,眼眶已经湿润的陈教授从锅里夹起一块鱼到吴达贵的碗里,“吴老人家,你说是不?”

“是是是!”一席之间,老人们忍不住怀念旧友留下激动的眼泪。其实,这些和陈教授熟悉的茶客,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经常当陈教授的模特,为他的创作带来无限灵感。

有些人“走了”,茶馆里两只八哥每天还重复叫着“你好”“泡茶”。

如今成全国网红

希望茶馆可以永久传承下去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交通茶馆的赏识,如今这个原本仅属于黄桷坪的茶馆已变成全国知名网红。

在这一顿团年宴上,两位来自成都的大学生格外瞩目。20岁的小罗是成都人,也在成都读大学,学艺术的他遗憾在成都找不到一个像交通茶馆这样有味道的茶馆,“金碧辉煌只能叫茶楼,那不是我们喜欢的。”自从得知重庆有交通茶馆,专程坐车来重庆感受了一次,“自那以后,我就觉得自己着了魔,放假基本上都在重庆,最爱来的地方就是交通茶馆。”

和小罗一样,在这里创作的人还有很多。

许多年轻人休闲时,也会跑到交通茶馆里体验老茶馆的气氛,拍摄生活。

事实上,自从有了交通茶馆,陈安健的目光就未曾离开过这里,茶馆里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陈安健都用画笔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茶馆系列》也渐渐成为陈安健画作的永恒主题。2006年北京瀚海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陈安健《茶馆系列》中的一件作品拍出了25.85万元的高价,《茶馆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内美术收藏界追捧的作品。

陈安健教授也告诉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在留住茶馆的同时,他与茶馆相关的油画展也在构思中,“我要把这样原汁原味市井生活的茶馆留在油画里,让更多的人看得到也感受得到。”

人来人往的交通茶馆,浓缩了百姓的市井生活。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文  首席记者 冉文/ 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