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发布,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重庆钢厂和816工程等3处工业遗址入选全国首批100个保护项目。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作为重庆3个工业遗址之一,曾经是我国第一台原子能发电厂所在地。
这座曾经神秘的地下奇迹,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跟随上游新闻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816的“前世与今生”。
大山里挖出的15个标准足球场
816地下核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人工洞体”,坐落在涪陵区白涛,毗邻乌江,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大型洞室有18个,大大小小的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和竖井有130条。
当上游新闻记者来到白涛老街后,放眼望去,周围除了零星的房屋和正在施工的道路,便是此起彼伏的大山。随后,上游新闻记者随景区导游张莉萍来到洞口。
洞口并不大,洞内闪烁着昏黄的光线,难以窥探到洞内的景象。
和同行的游客一同坐上观光车进入7号洞口,很快感受到洞里面吹来的凉风。斑驳的洞壁,昏黄的光线,渐渐清晰的回声,让人不禁好奇洞内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模拟的核试验基地场景。
是我国第一个核发电厂遗址
大约行驶三分钟,我们便抵达了第一站104厂房。
104厂房是我国第一台原子能发电厂的遗址,当年这里的核反应堆是生产发电两用堆,以生产为主,发电为辅。在现代超炫灯光的配合下,3D动感模拟发电机组就像一个跃动的心脏,不断迸发出能量。
此处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拍照留恋,在视觉和声觉的冲击下,816工程越发神秘,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的学生游雨晴感叹到,“没想到第一站就这么神奇,当核工程碰撞现代技术,酷毙了!”
往前走,则是模拟的核试验基地场景,展示了我国核工程发展的历史。
△引水洞内装上了环形灯光,看起来像“时光隧道”。
“时光隧道”引水洞 浪漫的背后是一代人的坚守
第二站是引水洞,它曾经是一个绝密工程。当引水洞开放后,还有一段轶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曾经有两位历史爱好者找到了在816工程做过安全保卫工作的韩志平,这位老人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卧病在床,神志不清。当两名爱好者提到816的时候,这位老人则很清晰地说了一句话:“这是国家的机密,我无权告诉你,我没有接到通知。”这便是816工程在老一辈人心中的重要性。
引水洞内很潮湿,但是结构非常结实。开发为景区后,洞内便装上了环形灯光,于是引水洞便有了另一个名字:“时光隧道”。穿过一环环五彩的隧道,终点是一小块平地,平地上方的墙顶则闪烁着深蓝色的灯光,就像璀璨的星空。
“好浪漫啊!”路过此处的游客纷纷赞叹道。
地下酒窖为北方的他们提供温暖
穿过引水洞,就到了26号支洞,在这里竟然能闻到一丝的酒香。张莉萍介绍,“我们在26号支洞开发了酒窖,因为这里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合酿酒。”这里酿造的是纯高粱酒,年代久一点的酒品尝起来还有淡淡甜味。
目前,酒窖并没有对外销售,但据景区介绍,以后等酒更成熟后,会打算对外销售,形成独特的品牌。
之所在这里开发酒窖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当年,来到816建设的大多数是来自北方的士兵,他们不仅要辛苦工作还要适应这里潮湿阴冷的气候,所以会在这里酿造粮食酒驱寒保暖。
101厂房展厅:揭开816工程的神秘面纱
经过26号支洞便抵达了整个工程的核心厂房——101厂房,它高达79.6米,相当于普通楼房26层高。这里有12层楼,记者所处的楼层是第六层展厅。展厅的墙壁上展示了816建设和开放的历史,配有图片文字,使人一目了然。在墙面上,我们还看到了816地下核工程洞体现状三维模型图。它们错综复杂,堪比迷宫,如果不是导游介绍,我们完全无法分清东南西北。
“看到模型图,我才进一步体会到816设计复杂庞大,在六七十年代能够建造出这样一个地下工程,简直是奇迹。”来自重庆文理学院的孙小青深受感触。
“锅底”和“敢死队” 他们无所畏惧令人敬重
走过回廊,我们来到101厂房的三楼,这里是反应大锅,位于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正中间的底部有一个圆形锅状的池子,俗称为“锅底”,主要起卸料分层的作用。
如果这里的机器无法卸料,则会有一群称为“敢死队”的工作人员来人为卸料,他们会穿上防辐射外衣,穿过紧急逃生门来到反应大锅卸料,由于这里的辐射超强,他们仅有几十秒的时间来到这里卸料。
途中,不时有游客感叹:“那个年代的青年人为了祖国建设,不畏小我,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重!”
参观完核反应厅后,我们又陆续参观了102原件储存池、818工程里复杂的各类导洞。
整个行程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通过眼前令人震撼的景象,正如张莉萍所说,景区希望向游客展示816工程的神秘、神奇、神圣三大特色。
新闻多一点:
一代人的青春印痕
重返故地让老人潸然泪下
一路参观过来,游客不再急着拍照,而是放下了手机专注地听着张莉萍讲述816工程背后的故事。
“之前有一位老人前来参观,他说了三句话令在场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我没有想到816会开放,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回来看战友,没有想到我来这里是悼念他们’。”张莉萍回忆道。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非常不易,许多年轻的士兵为之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在在离洞口三公里处有一个烈士陵园,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最小的19岁。
“隐藏在山体内部的816工程曾经神秘,而今又为众人所惊叹。它已不止是一个景区,更像是一个承载了中国先进科技和凝聚无数人智慧与热血的地下奇迹,所以它是神圣的。”一位游客为此次的参观作了一个总结。
今后方向:
打造国防教育基地
对于此次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景区总经理李松原介绍,816地下核工程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大战略工程,典型的反映了大三线工程的建设—停建—废弃—新生的沧桑历程。816地下核工程拥有三线建设的宏大历史背景,站在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自强的战略高度,具有深厚的民众意识根基。
作为国内第一个代表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816地下核工程将使国内民众更贴近和体验到三线建设历史时期的不屈精神,形成全民族的更多认同,对当代青少年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
上游新闻记者从李松原处了解到,今后,816地下核工程将打造成“以核为主题、融合三线历史文化背景、具有红色意义”的三线国防教育基地。
青春和记忆:
我们老两口要留在816身边
“对于白涛当地人而言,也是在工程开放之后他们才知道这座山里原来有这么大的秘密。开放之后,许多当地的老人会在夏天带着凉席到洞口乘凉,这里洞风凉爽,很受老人们的青睐。当816作为景区开通后,他们也才真正进入洞内参观,许多人都难以置信洞内居然有另一番天地,他们都说非常自豪。”张莉萍向记者讲述当地人对816的印象。
张莉萍的父亲当年北上当兵,因工作调配原因被秘密送到816工程,准备在洞外工作。后来816工程解密之后,她的父亲便跟随政策在当地参加二次创业。谈及816工程,张莉萍的父亲至今也不愿多谈,当年的保密工作仍然深刻影响着他。
离开816工程,上游新闻记者在白涛小学附近的居民点采访到了一位当年投身816核工程建设的老人,老人名叫盛长琴,今年71岁,是白涛本地人。816建设初期,19岁的盛长琴在816工程的水电站工作。
“我们老两口还是想留在白涛,对这里很有感情,以后孙子孙女回来之后,我们还想带他们去参观816工程。”
文/图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实习生 陈俊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