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抗战时期防空洞。
重庆日报消息,钱塘江大桥、汉阳兵工厂、地下核工厂(816工程)……这些在历史书上熟知的名字再次回归公众视野。日前,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重庆钢厂和816工程等3处工业遗址入选全国首批100个保护项目。
这些工业遗址或藏在深山之中,或毗邻某个小区。日前,记者追随历史的脚步,走进位于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万盛经开区等几个区具有代表性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与洞子“对话”,和设备“聊天”,以时空交错的视角再现重庆抗战记忆。
兵工署第一工厂 生产了风靡半个世纪“汉阳造”
初春的傍晚,春寒料峭,连接长江两岸的鹅公岩大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被绿色植物覆盖的防空洞,安静地遥望着对面日新月异的南岸城区。这些位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防空洞,曾是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所属的厂房之一,也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工厂的所在地。
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厂(以下简称第一兵工厂)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汉阳兵工厂,是我国历史悠久、出品众多的一个综合性兵工厂,其所生产的“汉阳造”(1888式毛瑟步枪),从1893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在中国风靡了半个世纪。
“‘汉阳造’作为主要枪支,生产得最多。”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公司厂史办主任苏立新说。
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政府在武昌紫阳路中段原工程八营旧址修建“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纪念碑,碑上用大理石雕刻有3支“汉阳造”步枪,以纪念“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抗战爆发后,第一兵工厂迁到重庆,并在鹅公岩勘定地址,沿江开凿山洞、建筑厂房,共开凿107个生产洞(现存51个),生产枪支、弹药。资料显示,1945年,该厂每月最低生产步枪3000支、山野炮弹3000发、150毫米炮弹200发等武器。
“该枪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民族枪’。”苏立新称,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仍有许多部队持着“汉阳造”在冰天雪地中拼杀。
解放后,第一兵工厂成为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简称:建设厂)的所在地。2013年,其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如今,这里是一片忙碌的工地。据九龙坡区文物所副所长唐国庆介绍,从2017年开始,有关单位对第一兵工厂旧址中的58个洞体进行地质、水文治理以及破损修复。现在,四川安仁建川文化产业公司正在将旧址中25个洞打造成包含“抗战文物”“兵器发展史”等主题的重庆建川博物馆。该馆预计2018年五一节期间对外开放,再现那段烽火往事。
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 “子弹厂”设备源自德国造
无论清晨,还是傍晚,人们常常在沙坪坝区双碑街道的社区公园——子弹公园锻炼身体。
“这个公园是街道借助嘉陵厂军工文化,以世界军事工业子弹的制造历史作为引线打造的。”嘉陵厂的老员工、现嘉陵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宣传干事陈凌云介绍,“嘉陵厂的前身第二十五兵工厂的渊源可追溯到清政府时期的龙华枪子厂,它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史上最早生产枪弹的工厂之一。建厂之初,制造枪弹的设备主要从德国买进。”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内迁,并选定磁器口附近的张家溪一带作为厂址。现今的嘉陵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内,在一段长约400米、高50米的山脊下,分布着10多个山洞,洞口前的绿化带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旧址”。“这只是一部分,在山脚还有40多个山洞,都是当年兵工厂用于防空和躲避子弹匣建的山洞厂房。”陈凌云说。
1941年8月,该厂将效率高、成色新的机器迁入山洞厂房进行生产。史料记载,1942年10月,山洞厂房完全建成,当年12月起,每月生产枪弹达到600万发以上。解放后该厂被改名嘉陵机器厂,1978年后转向民用产品生产,生产的嘉陵摩托一度享誉国内外。
目前,在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旧址内,还有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子弹制造机器20台,数十个防御工事以及40多个山洞厂房仍保存完好。“嘉陵厂现在用于生产的一些机器仍是抗战时期内迁到重庆的老机器,有几台装配机甚至是清末建厂时期从德国进口的设备。”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区旅游局局长李波说。
海孔洞 诞生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中型运输机
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坝的山岩上有一个巨大的溶洞——海孔洞。它四面环山,仅在坝东面有一条宽二三十米,长七八百米的狭长山沟,人烟稀少,地形十分隐蔽。
“这里曾是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第二飞机制造厂)的生产地,它的前身是1935年在江西成立的中意飞机制造厂’,1937年底迁到此地。”万盛经开区宣传部副部长蒲从永说。
△第二飞机制造厂生产的中运二号飞机。
光阴倒退到80多年前。搬迁至此的第二飞机制造厂数百名职工和民工日夜奋战,仅用近一年的时间,就使工厂的基建初具规模。他们在洞内安装柴油发电机,解决了动力和照明,还建了一栋1200平方米的3层车间大楼以及多个装配车间。洞内两边是厂房,中间通道可停放、装配20多架战斗机。
“我的父亲、岳父当年都是第二飞机制造厂的技术人员。日军先后5次派飞机来轰炸,均未找到海孔洞,便将炸弹投到南川县城和附近乡村。”72岁的当地人朱元凯先生说。
据了解,日军的疯狂轰炸激起重庆人民更强的斗志。第二飞机制造厂除制造仿苏战机,交付部队投入战斗使用外,在1943年初,其还利用库存的舶来航空木材、配件、仪表,以及新运进的美制航空发动机等器材,成功设计制造了木质中小型双发运输机,起名为“中运一号”,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中型运输机,它成功飞上了蓝天。
资料显示,第二飞机制造厂藏身海孔洞近10年里,除设计制造若干架“中运一、二、三型”运输机外,还制造了20多架“忠28甲式”教练机、50架“狄克生”初级滑翔机、3架仿伊驱逐机等上百架军用战机,为保卫祖国的领空作出巨大贡献。
2013年,海孔洞作为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之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从永介绍,万盛经开区将围绕海孔洞和海孔村,建设三线记忆街区、体验式工厂、情景融入演出项目等,打造一个三线主题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让人们记住和了解海孔洞在抗战、在工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价值。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 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提供了全部钢轨
如今,大渡口区原重钢厂区内人去厂空,独留大片厂房和高耸的大烟囱。“这就是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第二十九兵工厂)的旧址。”大渡口区文管所所长李国洪指着一幢暗灰色的大楼说。
钢迁会的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938年,钢迁会开始向重庆转迁。转迁之初,钢迁会的机器设备就有3.7万吨,全靠人力一点一点用滚木、扁担、绳索搬运,还经常被日军空袭。内迁到重庆的钢迁会很快便投产,到1942年生产的铁为12994吨,钢达到1万吨,为大部分兵工厂提供生产枪械、子弹用的钢料,成为抗战大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2014年,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被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走进生产车间旧址,仍可以看到总重量达250吨的庞然大物——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横卧在厂房前。“这个设备是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购买的。内迁重庆时被日机炸沉长江,后被打捞出来。解放初期经过工人10个多月修复,研制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根钢轨,并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提供了全部钢轨。”
李国洪介绍,今后这里将打造成一个工业博物馆及文创产业园,这台蒸汽机将随车间旧址一起被永久保护,“它是钢迁会在抗战西迁、浴火重生的见证,也是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新闻多一点>>
抗战兵器工业遗址 阅读这座城市的独特载体
△兵工署第一工厂47号洞。
△海孔洞洞内隧道。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凭什么“榜上有名”?目前我市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现状如何?又该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承载时代与城市记忆的遗址?对此,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我市权威专家学者。
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实至名归
“近现代以来,重庆逐步发展成为那个时代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抗战期间,为战争服务的工业体系中,兵器制造业在全国处于中心地位,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应该入选。”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教授说。
抗战以前,中国的兵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北、河南、湖南等地。抗战开始后,随着各兵工厂陆续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集结,重庆成为当时中国最集中、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有生产枪、弹等军工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还有生产与之配套的煤、铁、钢、铜、硝酸等工业原料和化学产品的厂家。为此,重庆被誉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工业之家”。
兵工企业内迁对重庆的工业体系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内迁的兵工厂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精华,提升了工业在重庆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所以,抗战兵器工业遗址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实至名归。”我市著名文物专家、文化学者王川平说。
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保护成就大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统帅部所在地,重庆历经生死磨砺的抗争、血雨腥风的考验,成为与莫斯科、伦敦、华盛顿齐名的英雄之城,而抗战兵器工业遗址则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重庆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数量最多的城市。”王川平说。在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录中,包括抗战兵器工业遗址在内的77个重庆(19处)抗战遗址榜上有名。全市国保单位中的抗战遗址达到101个(27处),占全市190个国保单位的51.1%。
“这是一个巨大飞跃。在此之前,重庆只有三处抗战遗址被列入国保。总体上讲,最近十年重庆在抗战遗址的保护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成功的。”周勇说。
近年来重庆市制定了《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5年,重庆又出台全国首部有关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的地方性规章,规定对不履行保护利用责任,破坏抗战遗址等行为主体,将严厉追责。“抗战遗址保护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特别是相关法规、规划的执行,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周勇表示。
保护与城市建设要相融合
“抗战兵器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这项系统工程上的各链条并没有很好地串联起来。”周勇认为,抗战兵器工业遗产保护首先要认识到它的价值。“这些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一定要应保尽保。即使现在一时不知道如何利用,也要先保护起来,千万不能拆真文物,建假古董。”
“抗战兵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应从历史文化的挖掘上下功夫,要融入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和城市建设中去。”王川平说,挖掘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其独特景致,吸引游客,进而吸引企业进驻。王川平建议可借鉴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些做法。比如,德国对煤钢工业重地——鲁尔大都市区进行“一体化”的保护性开发,不抛弃原有工矿设施等历史遗产,而是将工厂、矿坑等改造成电影院、博物馆、攀岩场所等文化设施,走出一条以呈现现代工业遗产为特色的“工业文化之路”。
周勇说,保护是前提,使用是目的,遗址只有活在当下,才有传承价值。要走“文旅融合”的路。文化是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的“魂”,与旅游嫁接,可以使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当下历史风貌区‘千城一面’的背景下,抗战兵器工业遗产是阅读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独特载体,保护利用好它,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灵魂,让后人可以追述、记忆这场战争,并为之自豪!”
重庆日报记者 任雪萍 图片均由九龙坡区文化委、沙坪坝区文化委、万盛经开区宣传部提供
原标题:重庆工业遗址“国保” 抗战时期的工业“精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