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参加集体婚礼的新娘、街边卖餐食的小贩、用木头夯土墙的劳动者、人与骡子同行的台阶、出售冷饮的商铺招牌……
近日,作为重庆母城历史文化系列展的一部分,美国二战时期著名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重庆生活”摄影作品展在湖广会馆举行,50张反映重庆抗战时期民众生活、城市风貌的照片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哈里森·福尔曼是美国著名探险家、摄影家、战地记者,曾出版《北行漫记》和《西行漫影》。1940年,作为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国家广播公司驻中国记者,福尔曼来中国。
此次展出的50张照片,是从福尔曼后人提供的400余张关于重庆抗战的珍贵影像中精选出来的。
不同于其他战地记者,福尔曼酷爱街头摄影,在重庆期间,他拍摄了大量山城的街头景象,拍摄地点包括临江门、七星岗、观音岩等。不仅如此,他还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市民,质朴的重庆工人、微笑的女工、天真烂漫的孩童……这些人身上散发的浓郁的时代特质,随着福尔曼相机快门的按下,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展览现场展出了一组抗战时期举行集体婚礼的照片。战火之下、山河破碎,举办婚礼费时费力。于是,一些进步人士提倡婚礼改革,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婚礼方式——集体婚礼。1943年之前,重庆已经举办了17次集体婚礼;从1943年2月19日-12月25日,重庆又举办了4次集体婚礼,这4次婚礼参与的新人达118对之多。
在福尔曼拍摄的照片中,新娘子们穿着格子旗袍,手捧鲜花,齐肩的头发或在头顶挽几个发髻,或戴上一枚发夹作装饰;新郎官则穿着中山装,看上起很精神。
展出作品中还出现了心心咖啡厅出售饮品的招牌。1936年,解放碑的会仙桥开了一家心心咖啡厅,洋气的心心咖啡厅不仅卖咖啡,还卖牛奶、红茶、可可之类的饮品,加上各式各样的西式点心,咖啡厅一开张生意就非常好。
老重庆人记忆中的华华公司也出现在照片中:几个身着旗袍的女人正在华华公司门口往橱窗里张望。
抗战时期,华华公司也是历经战火的洗礼。上世纪30年代中期,王延松成立华华绸缎公司,倡导“华人华服、抵制日货、振兴民族工业”。1938年,华华公司迁到重庆,在渝中区民族路开设华华公司。第二年5月4日,日机袭渝,华华公司被炸,后迁至民权路营业,同年11月又在民族路设支店。华华公司是当时重庆最大的绸缎公司。
从一张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时环境艰苦,但重庆民众依然生机勃勃,饱含希冀。物资紧张,铁匠们就用五加仑的汽油罐子做出了一个个出色的燃煤灶,这简易但实用的燃煤灶成了当时人们吃火锅用的炉子;轰炸过后,一位男子就在街边支起铁锅,卖起了笼笼,笼笼冒着热气,而生活也仍在继续;一群女子站在街头,微笑着仰望天空,她们的眼睛里仿佛闪着光……
“从福尔曼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乐观与坚韧,顽强且有生命力,完全不像在轰炸中险象环生的城市。福尔曼的摄影作品在西方各大媒体刊登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西方人看到一个鲜活可爱的重庆,看到了这座城市与人民在战争中的不屈与坚强,这也大大增强了人们迎来最终胜利的信心。”重庆湖广会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均由湖广会馆提供
重庆日报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林曦玺
原标题:美国战地记者镜头下的抗战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