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大学一老师躲在山里1年,把废旧窑厂变绝美“别墅”!
04-08 09:16:37 来源:重庆人物

周末的傍晚,天空泛着微蓝,位于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半山上的“远山•有窑”亮着橘黄的光,有人谈天说笑喝着茶,有人牵着孩子,手捧刚刚制作完成的陶器回家……

看着这样的画面,52岁的刘中华一脸喜悦。谁曾想到,两年多前,这里是一个衰败的土窑厂,到处破旧不堪,一家人的生计都快维持不下去。直到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师田琦的出现,他用一年时间对其改造,一个老窑厂由此迎来了新生,乡村产业得以发展,这传承了百余年的乡村手艺方能留传。

夜幕降临,屋内桔黄色的灯光与天空的微蓝相互映衬。刘国畅 摄

老窑厂陷入破落窘境

曾年产近10万件陶器

29年前,从父辈那些习得制陶手艺的刘中华在陈家桥镇三河村的半山上建立起了一座窑厂,用来烧制土陶。

这是一种旧式龙窑,依据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建立的山地阶梯式窑,俗称“梯坎窑”。其由下自上,形呈条状,如龙似蛇,故名“龙窑”。窑厂就地取土为材,全程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以生产水缸、酒缸、油罐、泡菜坛等各式日用生活容器为主。


从刘中华的高祖父算起,龙窑之火已经烧了几辈人不曾熄灭。在当地被称为“刘窑罐”。10多年前,刘中华的龙窑一年可以烧9窑陶器,每窑可出上万件产品,销售额高达七八万元,产品甚至远销上海。“每次陶器出窑时,前来拉货的大车排满了狭窄的盘山公路,非常壮观。”当地一村民这样回忆。


老窑厂内,工人在手工制陶。

不过,从2010年开始,龙窑就陷入了困境。

在日用陶瓷采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今天,仍然保留手工制作传统的龙窑不再被青睐。不甚精美的外观、良莠不齐的工艺、单一老套的产品等,导致销路渐窄,虽然出窑率已经从鼎盛的一年9窑下降到一年2窑或者3窑,但仍然供大于求。这期间,刘中华也尝试过改良材料改变产品样式,但收效甚微,收益每况愈下。


2015年12月,窑厂改造前。

“有一年只烧了一次,赚的钱一家人喝稀饭都不够。”刘中华感叹道。

近年,乡村民宿和农家乐开始流行,刘中华寻思着要不要把窑厂改为农家乐。要放弃自己热爱并且坚持多年的谋生技能吗?这“鸡肋”的土窑厂要彻底倒闭了吗?百余年的手工制陶技艺,要从此消失了吗?刘中华不停地问自己……


2015年12月,窑厂改造后。

建筑师带来新生希望

改造老窑引入新业态

进退之间,重庆大学的建筑师田琦出现,彻底改变了老窑厂的命运。田琦是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师,也是颇有名气的人文地理摄影师,多年来对老街、文物、传统手艺尤为关注,经常在各地采风。

2015年6月的一天,当他驱车路过看到老窑厂时,对到处摆放的坛坛罐罐很感兴趣。几番来往,与刘中华也熟络了起来。刘中华知道田琦是重庆大学的教师后,就想找他帮忙,看能否把这个老窑厂改一下,改为农家乐。

“农家乐?”田琦细想之后,摇了摇头。刘中华以为不行,有些丧气,难道真的没出路了吗?

田琦

在田琦看来,这里有老窑厂,有传承百年的手工制陶手艺,如果仅仅是改为农家乐,意味着这两种东西都要消失。“这种老手艺,断了就太可惜了。”他说。

怀着对传统制陶手艺和手工艺人的敬重,田琦提出了一种构想:将其改造为一个依托陶艺文化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将乡村产业与文化创意充分糅合,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


刘中华起初听了,半信半疑,但眼前没有其他选择,在与田琦多次沟通后,他认可了田琦的方案。

2016年3月,工人在上架。

一个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是田琦最初的设想,但当他了解到老刘一家严峻的生计状况后,对这个老窑厂的改造就加入了更深的考量。

“开始是想把这个老窑厂的改造当成自己的一个作品,但是到了后面就发现,也需要帮刘中华想想办法,怎么经营下去?”田琦说。

为此,田琦为老窑厂设计了咖啡、茶饮、简餐等业态,找了朋友帮忙开发点餐系统,还把刘中华的儿媳介绍到了一家咖啡馆学习制作咖啡,刘中华的儿子刘思路就摸索学习着如何经营。

西侧山石延伸至室内,改造的房屋依山而建。

依山就势斩获建筑大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6年初,老窑厂着手改造,1年后完成,田琦将其命名为“远山•有窑”。通过田琦的微博、朋友圈宣传后,不久,就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文艺青年、大学师生和青年白领慕名而来,很快就成为了“网红”。


远山•有窑入口的石墙

如此的高人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远山•有窑”的设计。

站在入口处,你会惊讶地发现,房屋的坡度与远处的山脉平行,入夜时,天空、山、房屋、灯光等景色融合为一体,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其整体设计体现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采取依山就势的方式,使整个空间呈现阶梯层次感,与一旁的阶梯窑互为呼应。将山石、草木作为“维护结构”延伸至室内,有机地串联起自然、空间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


各式陶罐成了新的装饰品

原来废旧没有卖出去的罐子也成了重要的装饰品。大小各异的罐子嵌在山体里,种满花草,是最具特色的装饰物。有的陶罐被做成地灯,入夜时犹如一只只萤火虫,照亮着前行的路。

把一个废旧的窑厂改造为“网红”有多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尽可能省钱又达到艺术效果。”田琦说,它的设计跟其他很多空间不一样,不是靠钱堆出来的。其设计改造采用的都是当地的乡土材料,比如旧瓦片、木梁、老木板等。

2017年9月,“远山•有窑”拿到了第九届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奖,一个乡村空间的改造得到了建筑设计业界的高度认可。

“远山·有窑”里,视野开阔的茶室。

复活传统工艺带动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亮点多

在对老窑厂的改造中,田琦一直思考着如何让刘中华手中的土陶技艺重新得以传承。于是他设计了一处陶艺空间,让游客和艺术专业大学生,可以在这些学习制作陶器,刘中华负责指导教学。原来的龙窑也保留了下来,可跟以往一样烧制大型窑器。

每逢周末,都会有成群的大人带着孩子来这里制作陶器。2017年7月,刘氏土陶传统手工技艺也正式被纳入了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末,前来学习做陶的母子。

乡村振兴的东风让“远山•有窑”有了更大的发展,融合了文创、民俗等多种业态的二期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三河村的基础是农业,文创是引领。”沙坪坝区丰文街道办事处主任李代林说,“远山•有窑”已经被纳入了沙坪坝区文创产业重点项目,成为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标杆。丰文街道将围绕其开展森林步道、旅游公路等建设,同时对周边节点进行风貌改造,使周边景色与之浑然一体。


用破旧陶罐做的地灯。

在三河村的乡村振兴计划中,“远山•有窑”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附近有个草莓园,很多人来‘远山’的路上还会顺道去摘个草莓。”田琦说。

不仅如此,“远山•有窑”附近的萤火虫农庄项目也正开工建设,两者将形成丰文街道的文旅融合亮点,共同壮大。据了解,下一步当地将深度挖掘“远山”的内涵,形成“远山”文化体系,打造远山有茶、远山有屋、远山文化大院等系列文化项目,带动乡村产业的大发展,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建设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原标题:重庆大学一老师躲在山里1年,把废旧窑厂变绝美“别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