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有什么?灾难来临,我们该怎么做?人的大脑究竟如何运作?……这些问题都能在重庆科技馆找到答案。
作为重庆市科普基地,自2009年9月重庆科技馆开馆以来,无数青少年在这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了解大自然的神奇。重庆市科协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增幅升位居全国前茅,从2015年的全国第22位跃升到第12位,在西部地区由第2位跃升到第1位。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是科普推广。作为重庆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郑博文用12年的时间参与科普宣讲,她让无数青少年在幼年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不断探索科技知识。
在宇航科技厅 她为孩子们打开了新世界
今年34岁的郑博文是重庆科技馆第一批科技辅导员,2009年9月重庆科技馆开馆她就在这里。“我大学就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喜欢看相关的书籍,毕业后看到科技馆招聘,就立即报名了。”
当时重庆科技馆有生活厅、防灾厅、国防厅、交通厅、基础科学厅、宇航科技厅等,郑博文的第一站是宇航科技厅。
神州五号飞天成功后,很多人对探索航天有了一些想法。宇航科技厅里面有火箭区、机器人区、空间站、月球基地。“在真空环境下,机器人可以去到外太空拍照、采集标本等。空间站按照1:1模拟,孩子们可以进去感受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状态。对孩子们来讲,这是全新的世界。”
在宇航科技厅,郑博文也会讲一些宇航历史。比如中国人对航天的探索早在明朝就有,“万户飞天”就是典型。
万户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他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讲这些知识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 郑博文说,科技馆的出现,给重庆人民带来了一个获取知识的新场所,观众为了感受神舟飞船,排很长的队。
从“听”到“问” 观众的科学素养有了提升
郑博文的第二站是防灾厅,这里有模拟地震体验、模拟暴风的体验、模拟洪水灾害的体验等等。
“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观众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郑博文说,在网络的普及下,市民了解到科学知识越来越多,也更加注重灾害预防。比如,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都想的是要赶紧跑出去或者躲在桌底下面,但是这并不是正确做法。“应该要拿个软东西垫头,然后最好躲在墙角,即使楼板掉下来,也会形成一个三角区,起到保护的作用。”
2014年前后,郑博文每次讲到灾难预防知识,市民都会不断问询正确的逃生方法,他们跟科技辅导员的交流越来越多。
“最近几年,我感觉知识完全不够用,很多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很有挑战性。比如,那些编程的专业知识会一再把我们难倒。” 郑博文称,在今年的风能大赛中,孩子们有很多创新想法,老师都没有尝试过,他们便一起探索。
推出科学课 从被动约到“秒光”
早在2015年,重庆科技馆就推出了科学课,每周二到周五学校可以预约。这门课和小学的科学课标结合,让孩子更直观的了解课程内容。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课会讲到“人体奥秘”,在学校,老师就只能拿出一个人体大脑的模型,然后讲左脑控制哪里,右脑控制哪里。但是在科技馆,孩子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体模型,并且这个模型的脑部有不同的区域,他可以用笔去点脑部的金属点,看这个地方到底控制身体的哪里。“点左脑,右手右腿就会动,很直观。”
郑博文称,科学课刚推出时,科技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主动联系学校,如今这门课非常火爆。“现在我们有100余堂科学课,3月份一公布课程表后,当天这个学期的科学课就全部被预定完了。”
此外,科技馆周末的科普活动也是一推出计划,名额立马就被抢光。“科技馆后台的数据显示,观众的重复率越来越高,我们明显感受到市民的科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对科学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 郑博文说。
建设好“科技馆+”体系 让科普飞入百姓家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一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的举办,让市民离科学越来越近。智博会、重庆英才大会等全市性重大品牌活动不断释放科普效应,成为新的重大科普平台。
重庆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重庆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20%,比2015年的4.74%提高了5.46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由第2位跃升到第1位。
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牛杰表示,接下来市科协将编写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系列丛书,出版并向群众免费赠送。同时,要建设好“科技馆+”体系,注重发挥好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作用,建好校园科技馆和共享科技馆、乡村科技馆,让科技馆的体系更加丰富。高标准打造社区科普样板间建设,把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好,让全市的社区科普大学发挥好作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