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非常都市的文化回响
06-19 18:06:25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出生在重庆的孟非曾经说过:“我在重庆生活了十二年,没有生活在那里的人很难真正了解并理解它。这座城市有着非常特殊的性格,色彩的鲜明和浓烈,超越了其他很多城市,而重庆人的性格也像这座城市一样,格外的鲜明、浓烈。”

图片

重庆,城乡一处,雅俗共赏,是一座真正的“非常”都市。

PART ONE

一座“被网红”的城市

“网红城市”这个词,从重庆喊响。2018年,李子坝站轻轨穿楼和洪崖洞吊脚楼的视频在网上一夜爆红,随后成了高频的打卡点。同年,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中显示,在城市相关的视频数量级TOP20的城市排行榜中,重庆紧随北京和上海,以218.2万条的相关视频数量位列全国第三,而总播放量高达113.6亿次,位居第一,也是唯一一个播放量过百亿级的城市。

被贴上了“网红”标签的重庆,逃不开的形容词是“魔幻”。不过,重庆的魔幻感首先来自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张恨水1938年客居重庆,在《重庆的房子》里写道:“……川东沿江的码头,那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筑。那种怪法,怪得川外人有些不相信,比如你由大街上去拜访朋友,你一脚跨进他的大门,那可能不是他家最低的一层,而是他的屋顶。”

图片

△ 丰子恺创作的重庆漫画

我的一位城市规划师朋友最近正在重庆出差,这是他第一次造访重庆。谈论起对重庆这座城市有何感受,他说:“你看,世界上有不少知名的山城,很少会把房子盖得这么高、这么密。其他地方的房子修建一般遵循南北方向,而重庆的建筑完全随着山水方向,因地随形,因此山就是城,城就是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层层叠叠,视觉上特别震撼。”

“有时候开着车在城里的马路上走,路边忽然出现了一条很宽的山谷,而山谷底下也是城。”这种时候,这位城市规划师会停下车,站在路边远眺,“对面好几公里远的山上密密麻麻全是楼。我生活在平原地区,从前从未想到能以这样的视角观察一座城市。”

东晋时期,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中曾记载重庆“皆重屋累居”。重庆的地理位置两江环抱,一叶半岛,山高坡陡,用地紧张,没有正南正北的路,只有上上下下的选择,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簇群式城市整体形态。除了地形原因,重庆的气候“夏热冬寒”,高密度的建筑在夏季可以形成建筑间彼此的遮挡,减少暴晒,达到遮阳降温的效果,而在冬季又能减少散热,起到保暖的作用。而看起来完全没有方向可言的城市街道,其实也具备着“导风”的作用,比如磁器口主街直通码头,水陆风能畅通无阻地吹进街道;洪崖洞民居中的“三横八纵”街道,八条梯道垂直江岸,能为民居导入阵阵凉风,达到驱除暑气和潮湿的目的。

图片

△ 重庆的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重庆的城市建筑,从一开始就因地制宜,与山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古人的经验意识里,从未把山势峻险、地表形态分割破碎的山地自然环境,看作是城镇建设对立的限制因素,相反,山地自然环境与城镇营造一开始就建立了和谐的人地关系。他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出“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特色鲜明的山水城市形态,具有人地和谐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地理因素和气候,决定了人的居住条件,而这些也势必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知乎上有一句对重庆的描写获得高赞:“重庆这个城市有很多赛博朋克的元素:立体都市、轻轨、巨型而外表斑驳的建筑、潮湿多雨的天气。”这座雾都到处都充斥着跃动和张力,重庆人也因此很“朋克”——偏爱厚味重辣,出差还随身携带辣椒面,夏天热得一塌糊涂也乐意吃顿火锅。而吃好喝爽,也是大多重庆人的“执念”。多大的烦恼,夜晚的一瓶啤酒都可以一扫阴霾,多深的忧伤,清晨的一碗小面就能焕发激情。也许因为爱吃辣椒的缘故,重庆人脾气火爆又耿直,出租车司机嘴上亲切的喊你“妹儿”,脚下油门一踩到底,开车宛如开飞机。

图片

△ 著名网红打卡地:李子坝穿楼而过的轻轨

这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气息,成为了外人眼里的“魔幻”场景,无论是钻进防空洞里吃火锅,还是从13层楼高的天桥走回家,还是开车途径5层、8个方向的超级立交桥,这些重庆人日常生活中的“奇观”,恰恰是重庆最特别、最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说,是多山的地理条件让重庆人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建造自己的城市,那么重庆人身上坚韧、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则来源于巴渝文化的影响。

PART TWO

千年的文化“回响”

今人总将巴蜀连讲,其实巴蜀文化虽有诸多共性,但同流异源。《华阳国志·巴志》中写“巴有将,蜀有相”,故而巴尚武,蜀崇文。《说文解字》中,“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表现了巴人对蛇、虎的原始图腾崇拜。

巴人在大山大川间生存,险恶的自然环境,磨练出了他们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古时的巴人,就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武王讨伐的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影响今天重庆人性格的巴渝文化就起源于巴文化。渝指渝水,是嘉陵江的古称。

图片

△ 嘉陵江古称“渝水”,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

中国古代韵文专家、巴渝文化学术权威熊笃撰文总结巴渝文化对于重庆的重要性时说:“如果重庆文化要寻一个能贯通古今历史源流的、代表主流而又具有地域文化个性特色的文化,那就非‘巴渝文化’莫属。” 巴渝文化的精神内涵,表现在顺应自然、崇尚奋斗、勇往直前,这也养成了重庆人做事风风火火、绝不服输的性格。而除了巴渝文化对重庆人性格产生了影响,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两次战乱所引起的大规模移民,也影响了今天的重庆人。

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两次残酷的战争,致使本地的土著居民几乎损耗殆尽,大批湖广移民来到巴渝之地。湖广移民带来了“率多劲勇”、“人多剿悍”的个性特征,与巴渝地区土著居民的个性融为一体。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现代重庆人便反映出了强悍、质朴、尚武、豪爽、好义的个性特征。

图片

△ 二战期间的重庆老照片

在二战期间,重庆民众也体现了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台湾历史学者秦风在《陪都重庆:大轰炸下的抗日意志》一书中写道:“1938年春到1943年秋,总共五年半的时间里,重庆军民承受了日机近万架次、两万多枚炮弹的轰炸,伤亡两万多人,房屋损毁一万七千多幢。重庆百姓的抗战岁月就是伴随着躲避轰炸、逃亡、抢救伤亡的记忆。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的目的,是企图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然而重庆市民不仅未曾退却,反而在炮弹的洗礼中,更激发出了坚忍的抗战意志。”

由于重庆地处大后方,多山却两江环绕、航路畅通,便于战略物资的转移。因此,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是“战时首都”,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并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四大历史名城。七年间,这里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这其中还有一份颇具重量的文化事件,影响至今。

图片

图片

△ 重庆安达森洋行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上)和1935年的慈云寺和安达森洋行一带(下)

1933年抗战爆发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及国子监等处文物总计19492箱,南迁至上海、南京,再分为南、北、中三路,继续向西迁移。其中,中路文物9331箱于1938年5月沿着长江水路来到了重庆,分别放置在渝中川康银行,南岸安达森洋行和吉利洋行。其中,安达森洋行仓库面积大、空间高、交通方便,老板是瑞典人安达森,瑞典又是二战期间的中立国,其商民资产不易遭到日军轰炸,于是,3694箱故宫文物被秘密存放在此。

直到1939年国宝再次撤离转移,安达森洋行完成历史使命,不过它并没有被历史遗忘,如今已成为了重庆民众记忆的一部分。知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将城市视为“居民的集体记忆”,而古老的建筑,便是保存这种记忆的绝佳方式。到80多年后的今天,安达森洋行以焕然一新的面目,重回人们的视野——2018年,安达森洋行旧址故宫文化项目启动,成为重庆市重点文化旅游品牌,故宫博物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和南岸区政府三方联合,不仅为重庆保存重要的文化记忆,也致力于打造一个文旅新名片和文化新地标,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机,探索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更多可能性。

图片

图片

△ 重庆安达森洋行改造前(上)和改造后(下)

融创中国重庆地产公司承接了这一项目。作为产权所有者以及运营管理方,融创聘请了原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主持编制了整体修缮方案,并对安达森洋行片区文物和风貌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在修缮过程中,融创中国以尊重文化保护事业的态度,完全按照文物修缮原则,对安达森洋行旧址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历史信息。2021年,在安达森洋行旧址——南岸区南滨路慈云老街1号,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正式揭牌开馆。

PART THREE

留下属于山城的独特记忆

如何为一座城市保留一份独特的记忆?保留文化记忆的价值又是什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历史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扬·阿斯曼(Jan Assmann)有一个著名的“文化记忆”理论:“……那些曾经亲历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罪行和灾难的一代人,健在的越来越少了。换句话说,活生生的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原有的文化记忆形式受到了挑战。”

二战中这段文物南迁的历史,不仅堪称人类文化遗产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折射了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安达森洋行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融创中国通过对安达森洋行旧址的修缮保护,传承历史和记忆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诉求,参与城市共建。无独有偶,融创中国也参与了重庆白象街的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开发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重庆的开埠文化,又将老街的历史人文风貌和现代潮流生活相融合,打造了一张重庆城市的新“名片”。

图片

图片

△ 改造后的慈云寺和安达森洋行街区(上)洋行内景(下)

人的记忆或许会随着亲历者的离去而消失,但建筑却能为我们保存这份记忆。保留文化记忆的意义在于个体身份的认同,记忆消失,人会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人类知识经典化的过程就是为了让人们不遗忘重要时刻,不再重复曾经的悲剧。而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以老建筑作为载体,老建筑是这座城市过去和现在的交界处,承载着城市的往事和历史的碎片,也是通往未来之处。保留这些老建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记住过去,更是让我们寻找、追忆、感受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这两年,人们对于重庆的印象和旅行方式,都只围绕着李子坝、洪崖洞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魔幻”网红打卡地,但一座城市若想“红得长久”、守得住流量带来的红利,依靠的是环境、资源和城市文化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冯骥才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写到:“城市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那些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新地标,才是彰显城市软实力的标志。

图片

△“重庆艺术大市场·开放的六月”艺术展

传承不是泥古不化,文化也非一成不变。现如今,文化的碰撞愈演愈烈,交流及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创新发展才是延续传统文化的力量源泉。今年六月,“重庆艺术大市场·开放的六月——2021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在四川美术学院开幕,吸引许多重庆市民前来参观,与艺术工作者面对面交流。而活动中的“城市艺术细胞培育计划”将现代艺术带进社区,让平均年龄6岁的“小业主”参与到感受艺术的活动中来,培养新生代的文化艺术气质。在6月下旬即将进行的题为“艺术与传承”的展览中,120位融创小艺术家的作品将与谭钧、邱正伦等10名艺术家共同展出。

当一座城市的文化不只停留在历史和文字上,而是恰当地与文化场景、艺术场景相结合时,才能让我们更加直观、从容地找到文化认同感。融创跨界联合各方力量,推动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图片

图片

△ “开放的六月”展出的画作

融创以“美好城市共建者”的姿态出现,始终将理想深植于重庆的城市发展之中。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维度深度参与城市建设,不断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传承与内容创造,融创与城市共同担当、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赋能城市软实力,助力生活品质的提升。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挖掘历史,重拾城市韵味,为重庆保留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的同时,更引领文化市场发展,创造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这无疑是融创深耕重庆18年的意义所在。

原标题:重庆,非常都市的文化回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