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话,像是一坛陈酿了几百年的老酒。不,几百年不够味儿。至少三千多年了!
1
古代“国语”里的北京话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虽然北京的地名换来换去,但始终没有脱离中原的统治,居民也以汉族为主。可是到了南北朝,开始不消停了。
北魏的开国皇上拓跋珪,非常崇尚汉文化,他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建立魏国后,便将汉语当成了“国语”,而把他们老祖宗的发祥地东北鲜卑山的鲜卑语称之为“北语”。当时老百姓书写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汉字——您看魏碑上的字多漂亮,而且后来魏碑在书法上也自成一体。
写的是汉字,说的话呢?据语言学家考证,北魏的“国语”是平城方言与中原和北方方言相融合的通用语言。当时北京属于北魏,自然那会儿的北京人说的也是这种以平成方言为基础的“国语”。
记得当年跟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聊天,说起北京话的起源时,他对我说:“你知道吧,北京话来自山西。”我当时想到的是明初的大移民,想到的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直到后来查阅史料,才知北京话的源头在北魏的拓跋氏这儿。
2
早期的京味语言:“幽州话”
唐代的北京城叫幽州。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辽国,换取耶律德光出兵灭了后唐,自己当上了后晋的皇上。这“燕云十六州”从此脱离了中原的统治。
“燕云十六州”包括:
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州)、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州)。
毫无疑问,“燕云十六州”里,幽州是契丹垂涎已久的地界,很快就被设为重镇;没过几年又被设为析津府,并且定为南京,成为辽国的五个都城之一。
当时的析津府管着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景州,及析津县、宛平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玉河县、漷阴县等六州十一县,析津府的所在地在宛平城内,就是现在的卢沟桥边上的那个古城。您瞧辽代的北京地盘儿有多大吧!
从辽到金,北京叫析津府这个地名约140年。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析津府的辖区内,人们对汉字的吐字发声还是大体相同,且有许多方言土语流传至今。
3
金中都与“幽燕语”
公元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把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迁到燕京,使北京正式成为一国之都。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涌进北京,原来住在北京的汉族人,跟少数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风俗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金代的北京话形成了吐字清晰、结构简单、有自己特点的汉语方言。
靖康之变,金朝军队打入汴梁城,把宋徽宗连同他儿子钦宗,还有皇后、太子、王公大臣及大批工匠两千多人,一起押解到了北京,后来二帝被押往金中京,但宋朝的大批工匠却留在了北京。他们也将中原文化和科技带了过来,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包括语言和文字。
在辽金统治的300多年中,汉语在东北各民族中占据了优势。金代的北京,女真族的贵族和普通百姓,已经不会说本族的语言,汉语已然成了官方语言。您从现今金中都留下来的城门的名字:会城门、丽泽门、彰义门等,也能看出金代的汉化程度。
可以这么说:金代的北京话是女真人说的汉语和幽燕地区汉人说的汉语相融合的汉语方言。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幽燕语”。这大概算是今天北京土话的源头了。
4
现代北京话的源头是元代的“官话”
考证起来,元大都人说的“官话”,是以中原口音为主的。元代的语言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一书中,把北方方言的主要语音特点归纳为三个特点:平分阴阳,入归他声,声母无清浊之分。这三个特点在秦、汉、隋、唐的汉语音韵中是不明显的,由此可以看出它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相反,南方的几大方言区吴语、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客家语等则没有这些特点。
当然,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方方言,其区域包括现在的河北、天津、河南、山东、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并非只是大都城。
虽说大都的“官话”带有中原口音,但并不完全是中原味儿,也不是汉语化的“幽燕语”,更不是蒙古语。它是中原口音与幽燕语、蒙古语、突厥语、女真语,加上民间的土语,以及外来语,相融合而成的北京地区的方言。
别看元代时汉族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汉族人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人,而且汉文化的影响力在元代起着主导作用。普通老百姓在商业贸易、文化交往、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语言,与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大都城特有的方言土语。这种方言土语其实就是后来北京话的基础。
比如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里的人物对话:“两得其便”“这早晚”“爷儿两个”“顾不得别人笑话”“你老人家”……您能想象得到这是几百多年前大都人说的话吗?
元代的“官话”是以中原口音为主,又与本地的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不但是北京话的原型,而且也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
原标题:至少三千年!聊聊北京话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