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
悲哀吗?
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句谢谢,
而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声对不起。
上个月家里发生了一件事,
一直压在我心底。
表姐的女儿,也就是我的侄女,
自从上了初中就像变了个人,
暴躁,孤僻,厌世,
在上个月“彻底失控”:
撞门,甚至想跳楼自杀。
老天,这怎么得了!
表姐被吓得六神无主。
好说歹说,才把侄女带到医院看心理医生。
检查结果让我们所有人都后怕——中度抑郁。
我也被吓到了:
“不会吧,为什么?”
后来,心理医生告诉我们:
“孩子心底有个结:
妈妈总说‘生下你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多简短的一句话啊,
却像一把尖刀直刺心脏。
侄女出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
原来,父母毫不经意说的一句话,真的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你不该穿这件T恤的,
还嫌你胳膊不够粗?”
从此以后,我做什么事都要依附别人的眼光。
“我上辈子究竟造什么孽,
生了个你这样的儿子!”
从此以后,我变得自卑和胆小。
“你简直一无是处!”
这句话过后,我可能真的一无是处了。
“你就是个废物!”
所以,后来我做什么事都没有了信心。
“幸好你长得漂亮,孩子,
或许能有点用……”
妈妈,这句话我宁愿你没说。
“早知如此,真不该要孩子。”
这会让我一生感觉缺爱,缺乏安全感。
“说到底,你终究还是比不上你哥的一丝一毫。”
哪怕我已年迈,想起这句话依然害怕得发抖。
这些刺耳的话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关于一个11个月大小男孩的恐惧实验。
当男孩靠近喜欢的大白鼠和小白兔时,
华生在后面猛地敲击金属棒子,
久而久之,男孩形成了恐惧。
当再看到大白鼠和小白兔时,
即使后面没人敲击,他也会怕得发抖。
甚至男孩成年后看到毛绒玩具,都十分恐惧。
后来,华生又做了“去恐惧”实验,
但怎样都无法成功。
你看,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当你重重地在纸上画上一笔后,
再想不留痕迹地擦去,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语言暴力就是一把无形尖刀,
遭受过的人都知道,
被刺伤的心,一生都会流血。
“你不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看看人家孩子怎么做的,你怎么做的!”
“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白痴都比你强!”
“说你贪玩嘛!看一科科考这点分,
干脆就不要养你。”
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
自己随口而出的这些话,
会把孩子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据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一部《语言暴力的伤害》的短片,让人看得心惊。
几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爸妈在我12岁时离婚了,
我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我爸妈天天说我没用,说我是个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我,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
“他们总是说我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我强。”
他们总是对我说:“你怎么不去死!”
多熟悉的暴力语言啊,
一句一句,刺伤着孩子的心灵,
精神虐待比身体虐待更让人痛苦!
“被不停羞辱、否定、讽刺、挖苦、蔑视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血窟窿,
盛放着破败不堪的灵魂,
胁迫他们用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话可以伤人,也可以渡人。
最近看了一则泰国短片,让我深受感动。
一对母女在菜市场卖菜,
小女孩看到隔壁摊贩的豆芽卖得很好,
于是问妈妈:“为什么她们的豆芽卖得那么好?”
妈妈:“因为这里只有他们一家卖豆芽。”
小女孩:“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种来卖?”
对于经济拮据的她们来说,
要挪钱买豆芽种子似乎不太可能,
但妈妈却微笑着跟女儿说:“我们试试。”
于是她们开始了尝试。
第一次,豆芽蔫了,
女儿有点失望地看着妈妈,
妈妈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第二次,她们按照书本操作,给豆芽遮阳,
女儿问:“这次我们会成功吗?”
母亲还是笑着说:“我们试试。”
最后种出来的豆芽还是不够饱满。
可她们没有放弃,
虽然存折上没有多少钱,
妈妈决定陪女儿再尝试一次。
第三次,她们捡了一些矿泉水瓶给豆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结果豆芽长得很好。
这位妈妈没什么文化,
但她非常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有好奇心,
她不是骂孩子无知:这都不知道!
而是陪孩子一次次尝试,
即使经历失败,也鼓励孩子:我们再试试。
这则短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小女孩最后成为博士,在瑞典做研究。
你看,一句鼓励的话,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为赏识教育能够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
他从一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列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交给老师,
并再三叮咛,虽然这些孩子发展潜力大,但务必要保密。
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特意挑出,而是随机抽取。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
而奇迹出现的秘诀很简单:
老师给予了他们更多暗示和鼓励。
所以罗森塔尔说: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
但这种可能的实现,
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一个有口吃的孩子自卑极了,
而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之故。”
这个孩子长大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
所有人都不看好她。
但她的父亲坚持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
这个女孩就是乒乓球国手邓亚萍。
当一位父亲无奈地把全社区最坏的男孩介绍给孩子继母时,
这位继母却说:“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创造了“28项黄金法则”的卡耐基。
看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感慨:
“我也知道该好好对孩子说话,可我就是做不到。”
我想说,你不必过分苛责自己,
因为很有可能,你曾经也是受害者。
哲学家洛克曾说: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
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
他的环境是什么样,
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你的父母曾经怎样教育你,
你如今便会怎样教育你的孩子,
“孩子潜意识里追随自己的父母。”
怎么办,难道就毫无办法了吗?
心理学上有个“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改变现实的力量。
当情绪上来,忍不住给孩子施加语言暴力时,
你可以暗示自己:“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冷静一下。”
情绪降温后,再和孩子好好说话。
对于每个遭受过或施加过语言暴力的朋友,
我把里尔克的这首诗分享与你:
你如果,
缓缓把手举起来,
举到顶,
再突然张开五指,
那恭喜你,
你刚刚给自己放了个烟花。
将所有的坏情绪都化作烟花,如何。
原标题: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