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上游评论|像施一公一样的科学富豪,可以多些,多些,再多些
03-24 21:27:57 来源:上游新闻

红胡子.png

3月23日,诺诚健华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2020年首只登陆港交所的生物医药科技股。

诺诚健华一天之内成了明星企业,源于其催生了一个科学家富豪,富豪的名字叫施一公。施一公,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全球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现西湖大学的创校校长,也是诺诚健华的联合创立者。

诺诚健华2015年注册成立,2016年在中国开始研发,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主要致力于研发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肝癌、胃癌、胆管癌等。

招股书显示,诺诚健华的主要个人股东是崔霁松和赵仁滨,其中赵仁滨及其家族持股占比为12.43%。而赵仁滨与施一公是配偶关系,根据证券相关规则,施一公被视为于该等相同数量的股份中拥有权益。按照最新市值,施一公家族身家已超15亿港元。也就是说,施一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科学家富豪。

公开资料显示,施一公是诺诚健华的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也就是说,诺诚健华的技术核心人物是施一公。

作为全球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将自己在科学前沿的研究,通过市场手段转化成为造福人类的产品,同时还不放弃科研与教学,在目前的中国科学家中,这个数量是并不多的。

而在科技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类似施一公一类的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成果通过企业或者创业公司转换成为创新产品,其实早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据公开资料,美国类似的科学家+企业家的公司,有上万家。这样的公司,科学家负责的是基础理论研究和指导,而企业家或者创业家掌管的企业,则在科学家的指导下,领导团队对产品进行研发,让其最终根据市场需要变成产品,从而实现“学、研、产”的无缝链接。从诺诚健华的人员架构来看,施一公提供的是“学”的部分,也就是基础理论,而企业团队,则负责“研”“产”。

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组合模式”,恰恰是一种具有恰当分工性的科技创新模式,不仅在市场中更具前沿性,也更具成功的可能。

原因在于,科学家可以继续科学研究,不会因为商业分心,甚至也不会因为不懂商业运作而入坑;企业家则发挥灵敏的商业嗅觉,专注于市场,整合资本人脉等等资源,将前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产品,推到市场中去。两个“长板”相加,在“学、研、产”的链条上,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国内强调科技创新,也强调高校研究的成果转化,甚至给出了若干鼓励政策鼓励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走进市场。但是,高校科研成果在转的环节,往往因为商业与研发的错位,而折戟成沙;或者众多的科研成果,只能在论文的稿件中大放异彩。无论哪一种,都甚为可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施一公通过诺诚健华成为科学家富豪这件事,值得思考,更值得鼓励。如果这样的科学家富豪多些,再多些,那么则意味着我们的前沿科技创新,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