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些暖心图片刷屏:辽宁沈阳一家餐饮公司打包产品的胶带上,印着丢失儿童的照片和信息。该举动还带动当地十余个商家加入,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传递寻子信息,照亮孩子回家的路。
这是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联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寻亲胶带”,希望帮助寻亲的家长们发布信息,推动公众关注失踪儿童的命运。
目前,“寻亲胶带”项目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家企业、快递公司、个体经营者已陆续使用。这些承载着希望的包裹,正寄往全国各地。
但这些“寻亲胶带”在获得高人气的同时,也遭遇了质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称,所有走失儿童信息都在网页中公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网友对于参与单位“表面公益实质盈利”的质疑。
我们在为“寻亲胶带”叫好的同时,也应深思:做公益本是好事,为何会引来质疑?一方面,热点事件引起更多关注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多元化观点,难免被质疑。尤其是此前公益基金接二连三被曝出负面新闻,打着公益慈善的幌子炒作的案例屡见不鲜,使慈善业遭遇信任危机。很多人认为,部分公益项目背后的猫腻,与自身信息披露不够有关。由此,一些人更容易拿着放大镜盯着公益活动,尤其涉及钱款的公益活动。
另一方面,很多公益活动总能勾起公众内心的一缕温柔,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但前提是——这些爱心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所以对公益组织来说,诚信、真实性尤其重要,任何一个细小问题都有可能被发现、放大。
面对各种质疑,公益慈善组织应满足公众知情权,坚守道德底线,不暗箱操作,加强信息审核力度,做到公开透明。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经受起公众的推敲和质疑,提升公众信任度。
在“寻亲胶带”项目中,公益组织已进行公示。那么不妨多做一点,在公示法定信息的同时,再拿出更多的诚意,向公众多解释一些。如此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声音,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另一方面,公众质疑要适度、从善,不能让阴谋论成为惯性逻辑。如果批评者不经思考、未经求证就以有色眼镜看待所有公益活动,难免会刺痛参与者的为善信心、冷却社会的道德温度。
儿童走失是全社会的痛点,背后是太多破碎的家庭。同时,保护儿童安全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让类似“寻亲胶带”、满怀善念的公益活动走得更远一点,就是让社会上多一点温情,让寻子的家庭多一份找回的希望。
上游新闻 张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