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一本书,就是一道门,带你通往未知领域。对于身体来说,读书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结合2019年及疫情期间国人阅读调查报告,邀请心理专家详解读书对身心的好处,并教你在读屏时代如何“深阅读”。
约一成国民每天读书1小时
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发布“国民阅读调查报告”,4月20日,2019年的阅读数据统计新鲜出炉。
阅读量
数据显示,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0.48本。
只有2.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6.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7.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阅读时长
调查显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读书1小时以上,与2018年基本持平。
中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下降,而数字阅读的时长则有所上升。
对比这份“读书报告”,你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长是遥遥领先,还是拖了人均阅读的后腿?
疫情期间,很多人学会了和书“相处”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给原本正常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许多人不得不宅在家中,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静下来读书思考。
在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何炅与观众分享了他的感想:疫情宅家这段时间,真的很适合阅读。
他说:“我之前的阅读都是碎片式的,有的时候可能十几天,甚至一个月可能才读完一本书。但最近这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心比较定,所以阅读的速度变得非常地快。有的时候一天就可以读一本甚至两本书。“
某移动社交平台发布的《2020网民阅读报告》显示,疫情期间,56.2%的网民读书量增加,31.6%的网民读书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和。
其中,上海人读书量居全国之首,湖北喜欢电子书的网民比例达54.2%,位居全国第一。
该报告的数据还显示,超八成网民认为读书有助于社交,近九成网民对爱读书的人更有好感,认为才华比美貌、财富更能提升好感度。
疫情期间,国人读书热情高涨,国外也不例外。据英国《卫报》,疫情期英国图书销量猛增。其中,以长篇小说和经典名著增长尤为突出。
英国《卫报》文章
3月23日,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宣布闭店转为线上销售,线上销售量同比增长4倍。
英国官方图书销售监测机构尼尔森图书调查也发布报告称,截至3月21日,英国的实体书总销量在一周内增长了6%,家庭学习类图书的销量增长了212%,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和学习指导增长了77%,平装小说比上周同比增长了35%,工艺美术书籍的销量也较前一周增长了38%。
读书给身心带来6大好处
读书不仅能帮助人填充闲暇,暂时摆脱烦恼,还能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以下好处:
降低心血管、癌症死亡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开放》刊登一项由多国学者联合完成的新研究发现,读书多、受教育水平高,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延年益寿。
研究对69.4万名亚洲人追踪12.5年后发现,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多读书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8%;在南亚地区,这一比率则达到了39%。
减轻压力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研究者在2009年发现,阅读能减轻68%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听音乐和散步。每天仅仅阅读报纸或书籍6分钟,人的心率和肌肉张力都有所下降。
延缓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思考速度会下降,曾经觉得容易的认知任务,如记住人名、房间号,现在却越来越困难。
阅读能很好地延缓甚至阻止认知功能下降,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2013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生命早期或晚年热衷于读书、写作的人,出现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改善睡眠
美国梅奥诊所的医学家发现,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睡前阅读轻松的书籍,能改善睡眠质量,因为它有助于人们从觉醒阶段向熟睡阶段过渡。
促进社交
201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读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理解别人想法、愿望和信念的能力更强。
另一项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与人类发展系的研究认为,常读文学作品的人在同理心测试中成绩更高。这是因为阅读能让读者与书中的人物角色互动,增加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对别人的体贴、怜悯之情。
提升智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2014年发表的一项论文显示,在7岁时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得分要高于阅读能力弱的同龄人。这是因为阅读能增加一个人的词汇量,而后者与智商提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读屏时代更应该“深阅读”
相比纸质书,你可能更愿意用手机随时随地浏览信息,“读屏”逐渐成为大多数人新的阅读方式。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成年国民人均“读屏”时长超100分钟,比2018年增加了15.54分钟;
青壮年尤其喜爱选择数字阅读,数字阅读的人群中近八成为18岁至49岁人群。
虽然数字阅读让读书变得更便捷和个性,但也助长了阅读的碎片化,某种程度上使阅读变成一种低效学习,降低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培养“深阅读”习惯,推荐从以下几点做起:
1
进行针对性学习
从碎片化的学习误区中走出来,需要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起点不是别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你的兴趣或焦虑,而是你真实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搜索材料。
2
筛选学习资源
说到找资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网,然而网络是个无底洞,很容易越陷越深,迷失方向,离答案越来越远。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
你可以请有经验的人给出清晰的建议、方向;看看行业领先的企业或个人是怎么做的;搜索书评后再系统地看书。
3
利用721法则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用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用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用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法则”。
所以,光接收知识还不够,你要花大量时间去做、去和别人探讨。
4
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我们只是去读、看、听,而不输出创造,那我们很难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你要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比如写一篇读书心得、做一个课件、和别人分享一个话题等,逼着自己去形成论点、搭结构框架、找支撑资料……这样不断地形成作品,思想和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
读书的4个“硬指标”
躺在床上看书、高亮的电子屏下阅读、蹲马桶时拿起一本久坐不起……这些读书习惯可能悄悄伤害身体,其实,读书也有几个“硬指标”:
读书环境
看书要选择明亮的地方,比如阳光下的阳台或草地;夜晚可使用台灯,注意不要让头或手挡住光线。灯泡可选护眼灯、白炽灯,光线相对自然、柔和。
不建议选择日光灯,一是挂得较高,单位光线强度不够,二是会闪烁不停,对视网膜刺激较大。
电子书选无背光
电子书设备最好选择没有背光,视觉感受接近纸质书的,对眼睛损害较小。
多眨眼
看书时要有意识地多眨眼,以防眼睛变干。每读45分钟休息15分钟,可站在窗边远眺,尽可能看远处,以调节眼睛玻璃体的紧张度。
书本距离
读书要保证书面离眼睛达到30厘米;在舒服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保护脊柱。最好是端坐,背部挺直,胸部稍稍挺起,把书举起来。
坐靠着看书可以将一腿弯曲、另一腿伸直,每隔几分钟就换一下,避免让身体的受力点集中在骨盆或腰椎上,导致肌肉疲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