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晚,在2022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任子威以1分26秒768的成绩,为中国队夺得金牌,李文龙夺得银牌。赛后,不上网友也在微博上留言称:“感谢猎豹”。
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到2021年,中国冰雪项目共获得13枚奥运金牌,其中有10枚来自同一项目——短道速滑。赛场上,除了运动员,还有一个隐藏的“网红”——“猎豹”超高速摄像机系统,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猎豹”的眼睛。
据北京日报报道,这套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历时5年研发,专门用于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
在冬奥会速滑比赛中,运动员速度可达到每秒15至18米,约等于时速50公里,顶尖运动员速度甚至可达70公里一小时,这要求转播设备速度上的实时同步。
而“猎豹”系统设计技术标准能达到每秒25米,约等于时速90公里,能够密切追踪运动员,还可根据直播需要,实现加速、减速和超越等动作,更灵活地捕捉速滑中的各种场面。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种设备科的负责人赵伟带着他的团队测试特种摄像系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设计,这个由陀螺仪、轨道车和360米长U型轨道一起组成的庞大设备,最终占据了国家速滑馆赛道的最外侧。
这套设备在获得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的认可之后,赵伟继续精益求精,对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把噪音降至最低。这才有了我们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极具冲击力的比赛现场。
还有这些黑科技助力冬奥速滑
1.风洞训练
据环球时报报道,冬奥会开幕前,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十一院)为国家体育总局设计并承建的体育风洞项目建成。许多参加冬奥竞速类项目的中国健儿都在体育风洞中进行日常训练。
在风洞中,短道速滑的运动员们会站在特制传感器上。风洞中的风迎面吹来时,传感器可以测出不同动作姿态下阻力的变化,运动员和教练员由此知道,哪个动作才能获得最小的风阻。在锁定风阻最小的动作和姿势后,队员们将以此进行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
2.“鲨鱼皮”
此次冬奥会的比赛服采用了空气湍流控制减阻和边界滑移减阻技术,相比普通滑冰服,减阻力能提升5%-10%,强度是钢丝的15倍,在服装表面使用异形结构,将空气迅速导流。最后再通过风洞测试,为每位运动员量身定制、调整版型和人体分割线最佳位置,优化升级减阻性能。
同时,这套“冰上鲨鱼皮”的高弹防切割面料,可以将运动员的肌肉牢牢包裹,避免身体晃动影响比赛,采用Dyneema防切割技术,将原来的双层结构改善为单层全身防切割,防切割强度可以达到钢丝的15倍,安全系数更高,同时更轻薄,减少运动员负重。
上游新闻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