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眼 > 正文
人民币汇率破6.7 还会贬值吗?货币政策“下一站”在哪儿?
2022-05-07 19:08:25 来源:上游新闻

5月6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一度跌破6.73,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内贬值幅度亦超500点。事实上,自今年4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连续跌破多道关口,半个月时间跌超3000基点。

鉴于两年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贬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但亦有观点呼吁下一步支撑汇率的着力点,在于稳增长“真招实招”的尽快落地,货币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推动有效信贷需求企稳回升。

半个月跌超3000点

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始于4月中旬。

4月19日,人民币离岸汇率开始突破横盘趋势向上走,在4月20日早盘,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攀升至6.41的水平。随后,人民币贬值速度加快,连续跌破多道关口,近半月时间内跌超3000点。

5月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同时宣布6月1日启动缩表。

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落地后,人民币兑美元延续跌势。5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开盘报6.6650,随即跌破6.67、6.68和6.69关口,并逼近6.70关口,较前一交易日下跌一度超过700个基点,再度创下2020年11月以来的新低。

对于人民币汇率近日走弱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信如分析称,回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过去两年间的表现,从2020年5月的1美元兑7.14元人民币升值到今年3月中旬的1美元兑6.3元人民币。同期,人民币汇率指数从92左右升到107附近,涨幅双双超过15%。而三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汇率指数开始回落,降幅分别为5%和3.5%。目前看,这是对过去两年人民币走强的一种修正。

吴信如进一步表示,美元近期开始加息缩表、俄乌战争等使美元走强,美元指数从三月初不到100走高到目前接近104,美元指数在突破100后也相应调整。同时今年多地疫情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生产和出口,并直接影响了外汇收支。

“现在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不仅仅是美联储的紧缩,还有地缘政治风险的外溢,及国内疫情的多点散发等。这些因素可能都会造成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2020年6月份以来的这一波人民币汇率上涨行情,可能会随着美联储进一步的紧缩,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进入新的阶段。

6.80上下是较强“支撑位”

近期外围多重因素扰动,全球外汇市场异常波动,连续几日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所加大。

4月25日晚间,央行公告称,为提升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运用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9%下调至8%。

对于此次调整,市场普遍认为与近期人民币连续下跌有一定关系。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释放外币流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抑制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预期。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目前汇率的快速回调很大程度上受市场悲观情绪影响,预计随着市场压力的集中释放,市场情绪将逐渐平稳,人民币将回归有序、平稳波动。

在贬值压力上,国海证券研报分析表示,本轮人民币的压力或将持续至2023年一季度。

从政策面出发,央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合意区间似乎在6.40至6.80之间。整体来看,目前可供央行管理汇率贬值风险的工具仍较为充裕,6.80上下或将是较强“政策支撑位”。

从技术面角度出发,接下来人民币兑美元的两个关键支撑位分别为6.74与6.84上下水平,同样也能佐证6.80上下水平是一个较强的支撑位。

货币政策“下一站”在哪儿?

鉴于两年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贬至7.1左右,目前看人民币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但亦有观点呼吁下一步支撑汇率的着力点,在于稳增长“真招实招”的尽快落地,货币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推动有效信贷需求企稳回升。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中国央行将在汇率和其他政策目标之间寻求平衡。虽然人民币走弱与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现行货币政策方向基本一致,但相信央行不会将人民币贬值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央行会避免市场对于人民币形成持续的单边走势预期,因为这将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则表示,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显示出目前实体经济收缩进一步加快。从近期金融数据和实际调研情况看,我国企业和居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应高度重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从货币政策看,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继续适时实施降准降息,更好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总量货币政策方面,董希淼认为,要继续引导市场利率继续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虽然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但市场主体获得感并不强,宽信用效果还有待提高。

“例如,引导5年期LPR下调,不仅可以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偿付成本,从而刺激消费需求;也可以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偿付成本,激发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董希淼称,下一步,应适时通过降准、调降政策利率以及压降银行负债成本等,推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行。

推出超4400亿各类再贷款工具

不过,鉴于欧美通胀“高烧不退”下,我国也面临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稳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约束下,总量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面临掣肘,这也是为何近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出镜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统计,4月以来相关部门已先后宣布推出总计超4400亿元的各类再贷款工具。具体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以及再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等。此外,央行近期还透露,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民航专项再贷款。

根据央行5月6日发布的政策研究文章显示,2022年3月末,全国再贷款再贴现余额达到2.47万亿元,同比增加5263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疫情之下经济承压,货币政策总体要维持宽松取向,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目标下货币政策存在总量宽松的空间,但由于传统货币政策空间随着前期大量政策落地而收窄,叠加海外紧缩周期对于我国央行政策实施的制约,后续更多还是倾向于结构性工具,促消费、稳地产、支持三农小微和科创企业、保障粮食和能源生产供应和物流畅通等将是后续政策的着力点。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摆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现金流的冲击,社会的消费和投资意愿趋于减弱。然而,现在大量的金融政策主要是支持企业加杠杆,但是由于市场主体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而没有现金流,加杠杆的意愿也不高。面对疫情防控,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能包打天下,应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以及宏观政策与其他包括公共卫生政策在内的协调联动。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是非对称的,货币政策除了总量层面的管控之外,也应该聚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中国金融市场有非常强的长期吸引力

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对新兴市场的溢出效应受到普遍关注。如何看待这种外溢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不可避免地对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产生溢出效应。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实坚韧,有能力应对这种溢出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投资者依然有非常强的长期吸引力。一方面,相比于发达经济体,中国资产实际回报率仍较高,这是由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和自然利率决定的,较高的投资回报仍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是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疫情暴发后,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中国经济较早地复工复产,国内经济与政策周期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并不相同,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为投资者分散资产配置提供了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扩大,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认可度也在持续提升,这些因素都将支撑中国金融市场长期持续保持韧性。近期,全球国债市场波动加大,而中国国债市场运行非常平稳,这既是货币政策主动而为、前瞻操作的结果,也再次体现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金融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

上游新闻综合自证券时报、华夏时报、新华社、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