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龙头药企疯狂囤猴#的话题登上热搜,为何实验猴成了各大药企争相收购的对象,“一猴难求”的局面究竟从何而来?
据今年3月财政部网站发布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显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食蟹猴数量为30只,成交金额为366万元,每只食蟹猴单价高达12.2万元。
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称目前食蟹猴单价已经超过16万元,亦有网友称,“16万一只已经是过去式,现在根本买不到。”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实验猴存量仅有约3万只,市场上“有价无猴”的呼声越来越大。
就此,有媒体分析,“猴荒”背后,一方面是医药企业研发需求扩大,政府投入也在加大;另一方面,在供应端,猴子需要近4年才能用于实验,且一只实验猴通常仅用于一种疾病研究。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食蟹猴四年价格涨10倍
据公开资料,食蟹猴又名长尾猴、爪哇猴,主要产于东南亚,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与老鼠 、兔子相比,猴子最接近于人,也是用于实验最为理想的动物,得出的效果也更好。“用猴子做实验,一个是社会影响力,一个是重要性。”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表示,类似于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比较大的疾病就需要用到猴子,这也是近来新冠爆发后对食蟹猴需求高涨的原因之一。
对此,有肿瘤方向的主治医师介绍,“猴子与人的免疫系统最为相似,因此实验用猴主要是涉及到激发免疫系统的疾病。以肿瘤为例,目前治疗肿瘤最快的方法就是免疫治疗,就需要跟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相近的动物猴子来实验,药监部门在评审临床前实验结果时也是要看(实验用猴)相关数据的。”
这也意味着,除了生理机制最接近带来的需求,药监部门的评审要求也推动了CRO企业对实验用猴需求的增长。
据东吴证券研报,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单价在近年来持续上涨,由2017年13800元上涨至2020年9月的42000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近45%。
另据中国政府采购网,2018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也曾进行食蟹猴采购,中标金额为183.6万元,采购数量为136只,采购价格为每只食蟹猴1.35万元,供应商为广西桂东灵长类开发实验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不到四年时间,食蟹猴的价格涨超10倍。
龙头药企“囤”实验猴
今年4月,昭衍新药披露收购云南英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茂生物”)和广西玮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玮美生物”)100%股权,收购总额超18亿元。
公告显示,英茂生物与玮美生物的委估资产账面价值增值率分别高达1075.36%和553.12%,昭衍新药高溢价收购已成板上钉钉的事实。对此,昭衍新药称,“主要系近几年医药研发机构创新药物研发投入不断增大,实验模型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供给不足,致使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从而造成较大评估增值。”
公开资料显示,两家公司为实验动物供应商,其供应的实验动物就包括医药研发过程中所需的食蟹猴和恒河猴。
消息一出,因市场供应不足,CRO企业疯狂“囤猴”、猴子价格高企的现象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昭衍新药曾在招股书中提到,食蟹猴在2014年的单价为6567元/只,此后食蟹猴价格持续上涨。记者检索相关机构官网的公开招标和采购项目发现,最近几年猴价上涨迅猛:
2018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共600只,给出的预算金额为840万元,每只食蟹猴的平均预算金额为1.4万元;
2019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共400只,而预算金额则涨到了1200万元,仅一年时间,每只食蟹猴的平均预算金额涨至3万元;
到了2022年3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实验用食蟹猴共40只,预算金额高达530万,单价飞涨至13.25万元。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据其了解,有食蟹猴的单价甚至达到了16万元。
事实上,不只是昭衍新药,像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这样的龙头企业早已意识到囤积实验用猴的重要性。
2020年,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收购广东春盛猴场,收获两万余只食蟹猴;2021年,康龙化成接连收购新日本科学旗下肇庆创药50.01%控股权、康瑞泰(湛江)生物100%股权,拿下一万余只实验猴。
迫于涨价太快、供应过少,药企直接收购猴场以求自给自足,已经成为近年来维持研发的一大路径。
为何会出现“一猴难求”?
据红星新闻报道,我国饲养食蟹猴的场家并不多,加之实验用猴需要保证其年龄、体重以及体内病原体等达到一定标准,食蟹猴也就比较“金贵”。
“跟小鼠不同,购买了实验用猴,还需要有专门的饲养环境”,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说。
此外,食蟹猴等实验用猴从繁育到能出栏用于实验,时间长达近4年,远高于小鼠、兔子等其他的实验用动物,这进一步加剧了“猴荒”的现象。
创新药医学顾问曹博介绍,种猴数量有限,有些区域还有具体的管控要求,加之种猴在生育后需要产后恢复,也是食蟹猴等实验用猴供不应求的原因。
“药企必须在具有用猴子做实验的机构进行试验,通常难以单独购买拿回。相关机构业务大幅增加,排序有所选择,紧急的、高利润的、周期相对较短的项目更被优先选择。实验费用提高对企业来说增加了研发费用,但是新药研发成功的回报更高,所以药企会在一定程度内愿意承担。”一药企高管表示。
还有行业人士表示,以后使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临床前实验只会多不会少,同时,由于食蟹猴属于二级保护动物,从事实验猴饲养和售卖需要经过审批,由此短时间内,食蟹猴的供给紧张关系仍然难以缓和。
据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4月的相关报道,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秘书长张玉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两种主要实验猴存栏24万余只,除幼猴、种猴外,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如果再去除被海外预订、包销的,年龄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国内存量仅有约3万只。
实验用猴“紧俏”何时缓解
据红星新闻报道,在实验用猴进入实验后,寿命仅有数月。
“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猴子比较活跃,不太好管理,实验完成后就需要对猴子安乐死,然后火化。”杨占秋表示。
而实验用猴从购买后进入实验到安乐死,这一期间仅数月。“有些(实验)可能会长一点,比如做艾滋病观察的时间要长一点,新冠(实验研究)的话一般就只有几个月,不会观察很长时间的。”
此外,一般来说,一只实验用猴仅在一种疾病研究中使用。换句话说,实验用猴大多是作为“一次性用品”来使用的。
实验用猴的不可重复性进一步加高临床前实验成本和需求量。
但事实上,此前实验用猴并非如此紧缺。2020年1月,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各地饲养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中国实验猴进出口业务就此暂停。
而公开资料显示,用于实验最多的猴子食蟹猴并非本土物种,主要从东南亚引进。目前,国内的实验用猴主要从本土猴场中获取,因此也有市场分析称,随着疫情影响的进一步降低,国内实验用猴供不应求的情况或能得到缓解。
猴子涨价,会反应在终端产品价格上吗?
猴子涨价,会反应在终端产品价格上吗?
“对于医药研发企业来说,实验用猴如果在研发新药过程中,使用后会作为研发新药的成本,这项成本自然会分摊到终端产品价格上。”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吴灿表示,但从企业资产和市值角度看,实验猴作为生物资产,往往用公允价值计量,类似于公司买入了股票。当股票上涨后,公司的资产上升,投资收益增加,净利润也增加,促进了公司股价和市值的上升。公司买入实验猴的情况也类似,实验猴价格上涨有利于资产和市值的上涨。
“但这对大分子药物创新影响有限。”吴灿具体指出,首先,中国实验用猴市场曾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2020年前每年出口的猴子就超过3万只,随后两年,国内实验用猴市场的供给保持增加。
其次,从需求来看,据了解,目前CRO主要龙头“囤猴”规模已近5万只,因此,所谓“猴荒”短期内不会对国内创新药行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此外,从价格因素来看,一个新药研发过程中,实验用猴的用量一般在60只左右,按照平均10万元/只的单价,成本约在600万元~700万元,这相对于动辄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生物药研发成本而言,实际影响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上游新闻综合中新经纬、东方财富网、红星新闻、财联社、中新网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