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消息,制造业变“智”造业,重工业变“轻”工业,数字技术正推实体经济灵活转型,上演“大象起舞”。数实融合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热点,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今年要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柳钢集团的冷轧厂,所有钢卷都有一个二维码,入库时只需扫描就能形成信息流管控,代替了人工抄送和比对;深耕服装行业35年的鲁泰集团搭上犀牛智造平台,将T恤、卫衣等品类的订单生产周期缩短一半以上,“柔性”供应能力提升;晶澳太阳能的生产线出现故障不再靠人传话,手机上的钉钉自动推送,系统“跑腿”精准找到维修工程师……这些,都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后的“新生代”。
今年年初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资料图:某企业智慧车间内,机器人正按照既定程序工作。 高展 摄
面对数实融合“必答题”,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有哪些“锦囊”?
融合要三思而后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抛出一个问题:“数字化转型要为了干什么?”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向数字化转型,但到底怎么转并不明确。“数实融合必须明确路径方向,即融合发展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秦荣生表示,工业时代,企业自己设计、生产产品推销给顾客,数字经济时代则要倒过来,先了解市场需求,以此来精准地设计和生产产品。
此外,还应以降低成本为数实融合的主要抓手。“数字化转型要投入成本,但转型是为了降低成本,一定要算整个转型后经营生产的‘大账本’,如果成本降不下来,那融合的推动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指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要由消费到生产,从流通到制造。如果说消费和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是序幕,那生产领域的数字化才是大戏,才能实质性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融合要核心技术支撑。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数字经济的确建立了一些优势,尤其是涉及到应用层面,但与实体经济融合所需的核心技术仍有待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称,数实融合要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提高自主供给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江西省委会副主委黄菊花也建议,要加大投入,整合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产业引导资金。
融合要政策机制“护航”。传统企业迈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定力,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上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这时就需要政策给予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称,特别是数字化投资需要金融支持,能否纳入财税政策支持范围,也需要国家搭建相适应的政策框架来助力市场主体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策助力外,仍要打破“壁垒”。作为数字化转型中最基本的要素,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仍有“隔阂”。黄菊花建议,建立数据开放共享安全管理制度,统筹规划、集约化建设,消除技术壁垒,建好数据交换平台,让不同部门的数据分类汇集、交换共享成为大势所趋和集体共识,解决数据孤岛“绊脚石”。
秦荣生则认为,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聚焦数据的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等环节,同时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治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
原标题:让“大象起舞”,中国如何应对数实融合“必答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