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微信公号消息,这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刷了屏。
根据该报道,成都七中开设网络直播班16年来,为248所中国贫困地区高中、7.2万名学生提供远端同步学习服务,使得88人考上清北,不少人因之“改变命运”。在社交平台的“围攻”下,各路网友也纷纷给出观感,感动的、认同的、质疑的、反对的……
对于在云南追踪“教育”已久的岛妹来说,相对于平行直播运营本身,教育公平话题再成“网红”、广戳痛点,才更引人深思。与此前的“寒门难出贵子”一样,点击量激增所传递的,其实是社会对资源分配不公的焦虑与不安。
每个生命都有向上生长的本能,而向上的通道是否一经给出便如此顺利?对此作何判断,往往投射着关注者自身的情感与经验反应。
屏幕
原文中提到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会昆明,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仅五千多元。从昆明出发,去到禄劝最远的村寨,单程耗时就要5小时,而在交通发达的城市空间中,5个小时已足够往返临近城市,还能不紧不慢地约朋友吃上一顿饭。
岛妹到云南工作几年,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当地对教育的重视,越是贫穷的地方越不惜于下“教育血本”。
比如禄劝县的年财政收入为6.1亿元,但县里、市里都注资教育,使得全县教育支出反超财政总收入3.5亿元。而在与禄劝相似的一些贫困地区,踏入当地,人们能看到的最好的建筑,一般也都是学校校舍。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纵然斥巨资在硬件设施上拼命追赶,在师资、教育资源等软件方面,鸿沟依然难以逾越。如此趋势下,很多贫困地区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彻底”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抱有强烈渴望。
这次一朝广为天下知的视频直播,在此番背景中便成“有魔力的屏幕”。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进行突破,转化到网络教学,这样的创新,既是教育突围的机遇,也不免于以学生作试验对象的风险。
学生时代所经受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回溯的。对于选择了平行直播这条路的学校、家长、学生来说,“转身”之压力不言自明——一旦尝试失败,可能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改变命运”。
以禄劝为例,十多年尝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一个40多万人的人口大县,达标一本的学生数量从过去的20多人增至150多人。这无疑为当地带来了希望,原文中形容为“光”并不为过。
但除了在直播教育中获益最深的“资优生”,也有媒体同行走访曝出了“虽然努力,却依然跟不上直播”、“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不确定自己是否还会选择网络班”的另一批探路者。
教育的逻辑与其机制之复杂,并非一块屏幕即能覆盖。
攀爬
一条路子是否能够累积经验并广泛推广既需时间来验证,也离不开高校对贫困地区教育招生政策的倾斜、无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学生自身不断奋发的坚持等更为根本层面的“助攻”。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中有一处泪点式表述:“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有网友评论其“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电影素材”。
作为个案的“特别与励志”往往引人情感共鸣,但这种“特别”在更大社会幅面的普遍应用依然路途遥远。“这是一套好的工具,却不是一套能够来之即用的工具”,禄劝一中的负责人这样形容。
尽管这些年在控辍保学、提升教育软、硬件方面,无论政府投入还是群众意识都有了较大改观,但很多偏远地区整体的教育环境依然难称“高地”。
与成都七中做对比的话,禄劝一中已经可说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典型代表。但要知道在整个云南,很多山区学校配备上电子设备,也不过才四五年时间,技术水平能进展至以平行直播来助益教育改善,则还要往后推算更多时间。很多县、区的民众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仅才到小学。
硬件、软件、运维、教育资源……看上去只是很简单的几个短语,对当地来说却意味着大量资金投入;而对于很多财政本来即相当困难的地方政府,大力投入后的捉襟见肘也可想而知。
岛妹在某地采访时,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就直言,在教育上,“什么都缺”——缺设备,电子设备的更新迭代过快,当地很难跟上;缺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越是优质,成本越是昂贵;缺好老师,即使购买到了优质资源,能够有效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辅助的老师也少之又少……
在很多贫困地区,配齐英语老师已经算是达标,美术、音乐等科目老师常常是兼任,甚至没有。农村孩子要从小学一路走到高中,本就需要闯过很多难关;尚有大量留守儿童,本身面临着家庭关爱的缺失,在学业上更难精进,于初中毕业后放弃求学之路,也成为了他们中常见的选择。
落地
如果说这次“一块屏幕”的“刷屏”还有其他功效,那就是作为镜像,既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流动通路,也使得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现状、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必要性再度为世人所见。
在一些岛妹曾走访过的地区,有些父母知道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想让孩子上学学习文化;但也有更为夸张的时刻——很多常年被现代社会隔绝的村民,对文化、对现代生活缺乏基本的概念,更难谈向往。
贫困,是谈论这些地区教育时绕不过的话题。“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先扶智”的提法亦不鲜见。“志”和“智”其实存在一些内在的逻辑关系,“志”代表着方向,而“智”更代表着知道方向在哪里。
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曾说,“你们肯定更情愿报道,小孩想读书但因家庭因素读不上,最后很励志地坚持下来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父母想让孩子读书,孩子哭着闹着、宁肯自杀也不去读的故事”。
比起更多的名头、指标,教育的不断投入应该提供给贫困地区的,是更多的可能性,生活有所改变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技术手段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新的可能与希望。但也应该注意,信息化作为辅助手段还不足以完全补好缺口,考上大学也并不就意味着改变命运。在云南当地,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并不是少数,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出来后,可能还面临着高额负债却难以顺利就业的艰难处境。
“直播屏幕”的故事提醒我们,实现教育通路,不能仅是看起来“很美”,还有更多“硬骨头”要啃。比如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比如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流向“洼地”;比如加大帮困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云南,这些年除了网络教学模式的相关推广,改变当地教育环境的努力还体现在大量技术性专业学校的改善上,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其注入现代生活的文化理念。
一块屏幕的光的确很难射穿厚厚的“贫困之幕”,但也正是这块小小的屏幕,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对命运的抗争。要让这块屏幕的光能更亮,照得更远,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还需要政府、社会包括你我更多的关注和配套资源的投入。
虽然往井下打光,丢下绳子,未必所有的人都愿意爬上来,但终究有人会因为看到了天空,就会拼命往上爬。
因为,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原标题:【解局】一块屏幕的光,能照亮多远的未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