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无良技校应罚,造谣生事该拘!“南应”事件不能沦为闹剧
05-08 18:36:46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消息,在今日上午教育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正面回应了南京应用技术学校虚假招生一事,强调要“保护学生的利益”,“不管是哪一种学校、哪里的学校,不管公办还是民办的,不管哪个系统办的、哪管的,只要是教育的,我们都要管,都要制止”。

一所地方技校的招生问题,能够引发教育部的密切关注,足见闹得不小。而爆热的“导火素”,无疑就是昨日刷屏的《卖淫、自杀、坑骗、群殴……这到底是知识的殿堂还是人间炼狱?》一文。

文章图文配合,渲染出一幅“学生被打死、家长被打晕、校长有背景”的画面。但没过多久,该文即被证实为“造谣”,而且作者还被“扒了皮”,不仅被扒出此前的种种“黑历史”,还被牵涉出与倒掉大号咪蒙之间的关系。

随着剧情的推进与反转,舆论也陷入了迷雾。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昨日晚间,官方给出了回应,既明言了学校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通报了造谣者已被刑拘的消息。

统观这一事件从曝出到发酵的全过程,可谓一个针眼扯出了多条线:学校有没有问题,学生有没有闹事,警察有没有打人,文章有没有造谣……不同的新闻线索在各种渠道传播,舆论场中也形成了某种非此即彼的阅读观感:似乎只要学校的问题坐实,那么谣言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既然谣言被证伪,那对于学校的种种指责就很可能是“别有用心”。

本无必然逻辑关系的事情,被如此强行关联,除了一些人在理解思考方面的懒惰之外,也与传播者的传播技巧有很大关系。就拿这篇刷屏网文来说,“流血冲突”无疑是重要的吸睛点,而将此作为“学校有问题而且有大问题”的论据,则是在潜意识中将学校“出事”与“平事”嫁接起了关系,迎合着受众对于“弱势群体反抗遭到压制”的想象。事实说明,这样的手法确实收获的流量,分分钟就达到了10万+,舆论情绪也就此点燃。

一旦舆论被情绪裹挟,传播距理性也就越来越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当辟谣信息传来,很多人生出了学校是否被“冤枉”的想象。因为在情绪化的影响下,对一个问题的判断也容易陷入“跷跷板”式的极端——挺一个则必然要贬一个,反之亦然。如此一来,舆论传播中便出现了阵营、衍生出站队,对事实本身的追问反而被消解了。

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善于“带节奏”的自媒体更比比皆是。“丢肾门”事件最终证实,肾没丢,还在患者体内,只是萎缩了;“偷鸡腿”事件最终证实,那位偷超市鸡腿给女儿过“六一”的贫穷母亲是个惯偷;“年夜饭分手”事件最终证实,故事系某少妇和丈夫吵架后,为宣泄情绪而编造……“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了”,可谓是对这一现实的生动诠释。

老实说,能在极富刺激性的新闻面前保持冷静客观心态的人是少数,只有少数人才会追问“这是真的吗?来源是哪里?谁去核实过?”也正是利用很多人对事实掌握的不充分,许多自媒体在热点新闻中倾向于用噱头甚至谣言代替事实,挥舞着道德大棒所向披靡。

回归“南应”事件,学校的招生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严肃回应,相信具体惩处也将很快跟进,而造谣者也受到了司法处理,一场舆论闹剧就此暂告段落。

谁的责任谁承担,谁有问题谁受罚,对无良技校“亮红灯”,对恶意传播者“掏红牌”,这是处理该问题的基本原则,也应是我们讨论社会事件的应有态度,遇事多想想,才不会被人轻易“带节奏”。

原标题:无良技校应罚,造谣生事该拘!"南应"事件不能沦为闹剧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