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消息,想看电影,打开App一看,心凉了半截。一张电影票,50元以下已经是大白菜价,70元、80元到处可见,首映或IMAX电影票分分钟超过100元。一家四口去看一场合家欢,400块钱就没有了。
更令人无从选择的是,这几个月来,观众们已经明显感觉到优秀本土电影的稀缺,上映的片子食之无味,想看的片子又迟迟没有上映。
你有多久没去看电影了?
最近半年,尽管银幕数还在增加,观众们却不怎么想走进影院了。据统计,2019年前5个月,内地观影人数合计6.89亿人次,同比减少了1亿人次。
买票的人少了一截,电影票房自然就上不去,前5个月内地电影市场分账票房同比减少了16亿元。到6月23日18点47分,票房迈过了300亿元大关,但这个时间比2018年晚了7天。
这是2011年以来,电影票房首次出现负增长。
票房都集中贡献给几部热门电影了。图/《流浪地球》
而在这300亿里,票房前十加起来超过60%,其中《流浪地球》(46.55亿)《复仇者联盟4》(42.4亿)《疯狂的外星人》(22.02亿)三部大片贡献的票房加起来超过了110亿元。
如果剔除服务费(网络购票时给电商平台的费用,通常是3-5元)、营业税和电影事业专项资金,300亿元估计只剩下270亿元分账票房。而2018年内地总票房是606亿元,分账票房是565亿元。
2019年即将过半,留给各大电影公司、发行公司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回顾电影市场近几年的发展,这一结果并不意外。
电影市场的热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说起来,内地电影发行的市场化运作,至今还不到30年。
1993年以前,内地只有长影、西影、上影、珠影等16家国营电影制片厂有资格拍摄电影,而且所有电影都由中影统一收购,再卖拷贝给省级电影公司,至于票房多少跟制片厂没关系。
不管片方拍电影花了多少钱,中影的收购价都在70万元-120万元之间。1988年上映的《红高粱》花了超过80万元,中影只肯出70万元收购。
如果不是制片人吴天明说服中影同意用票房分账的方式合作,西影厂就亏大发了——那一年《红高粱》的票房高达4000多万元。
去年《红高粱》重映,只拿到18万票房。
1993年1月之后,票房分账成为定例,票价限制放开,进口片纷至沓来,同时也开启了国产片的一次爆发期。
1994年,《霸王别姬》在内地拿下了4000多万票房,当时平均票价是4块钱一张;1995年,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以5000万票房成为年度冠军。
到了新世纪初,民营电影公司、中外电影公司合拍的华语片,已经全面超越国营制片厂的电影。
2002年,八一制片厂的《冲出亚马逊》生不逢时(想想后来的《战狼2》和《红海行动》),最终票房只有700万元。
那一年轰动全国的电影是张艺谋的《英雄》,这是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光在内地就拿下了2.5亿元。
无论你喜不喜欢《英雄》,都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也是在这一年,《电影管理条例》修订,随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等条例陆续颁布,非国营电影公司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电影摄制、发行,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尤其是2009年,全国银幕总数超过了5000块,次年远渡而来的《阿凡达》如鱼得水,狂收13.8亿元,全国上下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加上姜文的《让子弹飞》的6.65亿票房,2010年内地电影票房首次突破了100亿元。
从2010年到2018年,是中国电影市场狂飙突进的8年,总票房从100亿激增到了600亿,热钱不断涌入,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据业内人士估计,仅仅是2014年到2018年,就有1800亿元人民币流入中国电影市场。
但诡异的是,在这个看似自由的资本市场,“统购包销”以另一种方式复活了,这就是“保底发行”。
在电影上映前,发行方会对一部电影的票房进行预判,给片方一个票房保底承诺,即使票房不及预期,也按保底数字分账给片方,如果票房高涨,发行方就可以分得更高比例的票房。
这是一场豪赌。如果刚好押对票房热门,发行方自然大赚一笔;如果电影票房遇冷,发行方就必须全力为这部电影宣传,让旗下院线增加排片,即使同档期还有其他更好卖的电影。
更有甚者,为了完成保底票房,有些发行公司不惜使出各种偷票房的手段,将热门电影和进口大片的票房据为己有。
十赌九输,保底发行的项目大多都失败了。
2016年,《盗墓笔记》勉强达到10亿保底票房,《我不是潘金莲》不计成本逆市排片,依然完成不了保底5亿的目标,而保底10亿发行的《封神传奇》,最后只捞到2.84亿。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保底票房28亿,最终只达到22亿。
亏本生意做不长,从去年开始,热钱撤出,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开始了又一轮大洗牌。易凯资本的王冉认为,“未来12个月,估计至少会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公司退出或者基本退出这个行业;五年之内,影视公司将从1.2万家缩减至1000家”。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电影行业的产能收缩,项目申报数量和开机数都在下降。
比外星人更疯狂的是资本市场。图/《疯狂的外星人》
再喜欢看电影,也不想被高票价薅羊毛
影片数量少了,观影人数少了,票房自然上不去,这道理谁都懂,问题是:为什么观影人数会减少?
中国内地有十几亿人,这几年很多院线和电影发行公司都在往三四线城市下沉,开了很多电影院,银幕数噌噌噌地涨,全国银幕总数已经超过6万块,其中县级影院银幕超过2万块,按理说观众人群也会更庞大才对。
2018年初,《前任3》票房破16亿,有统计显示,来自三四线城市的票房远超一线城市。一时之间,很多媒体都非常兴奋,仿佛找到了电影市场的新蓝海。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被高估了。图/《前任3》
但不得不说,将电影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中产生活方式向偏远城乡推广,以为小镇青年们很乐于走进电影院,多少有一点启蒙式的天真。
事实上,一个电影市场的观影人次,并不会一直随着经济规模和个人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通常到了某一个极限后,观影人次就上不去了,甚至还会略为下降。
有统计显示,美国自1960年开始,观影人次就不再增长,日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成熟的电影市场同样如此。
数据来源:Moji
正如雪球财经作者“投研狗”指出,电影毕竟是一种低端的娱乐需求,有太多太多的替代品,而且在成熟的电影市场里,票房占电影总收益的比例并不高。
在北美,票房收入只占25%左右,大部分收入靠的是版权、影碟、网络付费、周边产品等。在中国内地,票房和植入广告的收入占到了电影总收益的90%。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票房增长,只有一种办法——提高票价。这正是2019年春节档以来,内地电影市场所干的事。
据猫眼统计,今年正月初一的平均票价,比2018年上涨了15%,整个春节档的平均票价同比增长了9.52%。
在部分三四线城市,今年春节档的票价甚至贵过一线城市。
想看电影,打开App一看,心凉了半截。一张电影票,50元以下已经是大白菜价,70元、80元也到处可见,首映或IMAX电影票分分钟超过100元。如果一家四口去看一场合家欢,400块钱就没有了。
今年4月,《复仇者联盟4》预售,很多小城市的IMAX票价都超过了200元,一线城市的零点场IMAX电影票,平均价格达到300元,最贵的甚至超过500元。资深漫威粉丝连刷几场,花费很可能超过四位数。
电影毕竟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互联网时代想找一部电影打发时间更不是什么难事,动不动上百元的票价,自然让人敬而远之。
知乎网友吐槽,义乌电影票价高到难以承受。
归根到底,上映的好电影变少了
既然如此,当电影票价降下来,观众就会回来了吧?
今年1至4月,全国平均票价分别是34.9元、42.5元、34.1元、35.3元,春节后除了个别热门电影大幅涨价,其他电影的票价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4月的票房虽然同比增长了,观影人次还是下滑了。
归根到底,这几个月上映的电影多数乏善可陈,优秀本土电影更是稀缺。《复仇者联盟4》票房能够一枝独秀,除了漫威的粉丝效应,恐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片荒”,复仇者们才得以趁虚而入。
这也正是吊诡的地方,看电影的需求依然在那里,电影院里却没有足够的好电影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不仅是中国如此,全球的电影票房恐怕都在下降。在美国,2019年第一季度的票房也下降了12.6%。
全球票房可能都在减少,但中国电影市场更依赖票房收入。
好电影怎么越来越少了? 一个令人无奈的回答是,没钱拍。
由于资金短缺,近年的大制作电影已经不多了,最近只有管虎的《八佰》、林超贤的《紧急救援》能够拥有媲美好莱坞的制作资金,前者据传投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后者因为《红海行动》的性格,投资额直接加码到了7亿。
小成本制作虽然也能出精品,但却很难出现现象级爆款。高不成,低不就,很多上映的片子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想看的片子又迟迟没有上映。
与此同时,近年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也吸收了一部分电影制作人才和演员。当流媒体制作的电影也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电影大厂的出品,在家付费上网就可以第一时间欣赏,去电影院的观众必然会减少。
今年5月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罗马》,大半年前就可以在Netflix上付费观看了。
《罗马》剧照。
资深影迷可能觉得,很多电影只有在电影院看才能够获得最完美的视听享受,但对更多的大众来说,流媒体已经成为了很重要的观影选择,电影票价、电影题材、电影质量等都可能把观众导向流媒体平台。
一部口碑一般的爆米花电影,是抽出一晚上花大几十块钱专门跑去电影院看,看完还要排队打网约车,还是等它下线后花5块钱在手机App用2.0倍速拉完,相信会有不少人选择后者。
也就是说,以后想动员人们掏钱去电影院将会变得更加困难,至于这会不会倒逼电影市场改革,也只能让时间来说话了。
原标题:我也想进影院,可没好电影看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