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师节,问候自己的教师,成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文化形式。教师受尊重,不是传承知识的职业多么伟大,而在于传承知识和为人师表凝聚了教师的特殊情感,这是教育业不同于许多行业的地方。
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多年,还能坚持每年9月10日问候自己的老师的人,相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定觉得自己的老师有某些值得敬重的地方。这样的“敬重之处”,通俗点说,就是个“好”字。可以说,“好老师”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质量。
究竟什么是“好老师”,不少人认为,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教得好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近日,哈佛大学一篇《挑一个好老师比培训一个更容易》的论文,通过大量的调查,总结出“好老师”的12个特征:备课充分、态度积极乐观、对学生期望值高、富有创造力、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创造归属感(体现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有幽默感、尊重学生、心胸宽广以及勇于承认错误。论文的结论是,教师的“能效性”和“经验”并无关联。换句话说,“好老师”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挑选出来的。
按照《教师法》,任何老师都是“挑选”出来的。只是现行的挑选模式,通常是挑选“学历”和毕业院校,挑选科研成果,忽略了内在品质的挑选。更为重要的是,听课的学生们没有挑选的资格。由学校代为“挑选”的老师,千人一面的现象出现了,教育工作变成了简单的教学工作,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被“合同化”了。合同化的老师,评定好与坏的标准也出来了:中小学老师看的是学生升学率,特别是考取名校学生的比例;大学老师看的是老师个人的科研成果和项目,教育成果的奖项……证书成了“好老师”的硬通货。至于学生的满意度,更多是在学科评估时拿出来当作指标填写。这样的“好老师”,不一定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好老师!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真正的“好老师”,看的是学生的口碑。这样的口碑,不该仅仅是在校生评价老师的口碑,更应该看已经离校毕业生们评价老师的口碑。毕业生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分数的压力,没有了利害冲突,他们口中的老师是好是差,这样的评价才能令人信服。
教师节,教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问候,更应该是无形的压力。有压力的老师,追求未来好评的老师,才肯尊重教育规律,把教育当作事业去追求,而不是把学校当作避风港,把教师职业当作“铁饭碗”,把上课当作纯粹的工作任务。
真正的节日不是让人陶醉,而在于让人觉醒,发现某些人生的真谛。觉醒的人才肯于反思自己、挑选自己,这也是通向“好老师”的必由之路。
上游新闻特约评论员 刘海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