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大桥建成初期照片
重庆主城居民都知道,伫立于渝中区石板坡的长江大桥南北桥头各有两尊巨型雕像,以“春、夏、秋、冬”四季命名,像四大保护神般守卫着桥体。用21世纪人群的眼光来看,这些雕塑并不稀奇,殊不知1977年建桥之初,它们的诞生有些艰难。
80年代的重庆长江大桥
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喜欢这四个守护神,每次乘车经过长江大桥都要注视良久。因为在我看来,重庆主城所有雕塑只有这四尊最贴近西方雕塑的特点,形体上蜿蜒流畅的线条符合美学讲究的“蛇形”特征。
为什么如此西化呢,因为它们确实受了欧洲艺术的影响,是1978年前重庆市长于汉卿去欧洲考察,参观完法国凡尔赛宫以后回来萌发的想法。
要知道1977年建桥之时,桥头是没考虑过雕塑的,原设计是仅设立桥头堡。于市长去欧洲受了艺术熏陶回来,立马就把创作桥头雕塑的任务交给了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团队,带队的是前四川美院副院长叶毓山。
90年代重庆长江大桥
我问过很多人是否清楚长江大桥桥头雕塑的内容和涵义,少有人答得上来。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讲一下,这四尊名为“春、夏、秋、冬”的雕塑分别是两位男性和两位女性的模样。
“春”是一位手握鲜花的曼妙少女,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葱荣的美好时光;“夏”是一位迎波击浪的男青年,象征着意气风发、激流勇进的无畏气概;“秋”是一位肩扛麦穗的妇女,象征着辛勤耕耘、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冬”是一位体格健壮的中年男子,象征着志向远大、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内涵是美好的,但全裸外形设计图的出台却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惊天巨涛。
这桩往事的真实性,我曾从前喜马拉雅美术馆创办人刘景活先生口中得到过证实。他与叶毓山有过交往,多少清楚一些内幕。
“春、夏、秋、冬”的草稿用泥巴塑成,约1尺来高,经过了一年多的摸索修改。拿“冬”来说吧,最早设计成一个东北地区的猎户,手拿长剑,脚踏猛虎。做出来后觉得不好,又改为赤手空拳脚踩青松。到最终稿出台,不知道改动了多少次,就连制作材质也经历了从大理石、青铜再到铝合金的反复论证。
这些雕像的成品站在高处,大家可能无法体会其巨大之处,听说每尊雕像的胸脯均可容纳一桌四人麻将!重量足有6吨。
本来前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觉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版画家吴凡等看了都说好,谁知《重庆日报》把设计小样的照片刊登出来后,社会上却一片哗然,民众舆论呈两边倒,至少150多封来信提出抗议。提意见的人普遍意见是,立这种雕塑不如立革命烈士雕塑更有意义。
要知道,以往重庆人眼前从未出现过裸体雕塑,这种设计几乎和有伤风化的事儿等同一类了。所以,无论艺术家们如何解释夸赞,都无法左右反对的声音。提意见的人中,有两拨集体签名闹腾的。
首先是公交车司机集体签名表达意见,说把这些雕塑立在桥头会影响交通安全,车子会开到长江里去;其后党校学生也集体签名提意见,他们的意见更加上纲上线,痛批四尊雕塑的设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具体表现,连四川省政府也以正式文件批示:“重庆长江大桥裸体雕塑不妥!”并表示不拨款给重庆修桥。
现在的重庆长江大桥|王舸 摄
对于一切费用都要省政府审批的省辖市来说,重庆退缩了吗?呵呵,至少表面上还是很强硬的!面对省政府的指示,于汉卿市长赌气说:“不给钱我也要修”。说归说,权宜之策还是要想的。雕塑家们采取的方式是,给四尊雕像的身体披上“薄纱”,让原设计方案更符合当时的国情。
与此同时,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的裸体也引发了国内不少民众的非议。幸运的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壁画揭幕参观那天表达了肯定意见。邓小平质问:“为什么有人反对画人体啊?这有什么好反对的?!”李先念更以“少见多怪”抨击社会上的反对意见,一下子就把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压下去了。
中央领导人明确表态了,首都机场的壁画自然得以存留,首都机场的壁画得以存留了,重庆长江大桥四大雕塑争议自然烟消云散。这件事儿的解决既是这些个雕像赶上了好时代,也得益于中央领导人的开明进步。
重庆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全玉玺 摄
1980年7月1日,重庆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我穿着黑色灯草绒无袖背心,像端冲锋枪一样平端着一只塑料玩具长颈鹿的四条腿和母亲、外婆一道站在长江大桥北桥头拍照留念时,桥头雕塑还没完成。
1984年9月26日,西南铝加工厂用铝合金铸造高达8米的四尊巨型雕像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由于这些人体雕塑姿体动作大,个头高、外加飘飞的彩带造型,要想一次性浇铸成功难度非常人可想,这也是它们会为什么会耗时3年才得以落成的原因,那可是无数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心血汗水啊!
建成初期的重庆长江大桥
这次一次性浇铸成型在全国城市雕塑案例中开创了先河,此前尚无一例大型雕塑整体一次浇铸成型发生,重庆的名气响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字号也亮了。四大雕塑诞生了,身上那层薄薄的“遮羞纱”却留了下来。
雕像实际样貌虽与原设计有出入,但在我看来对总体风格的影响不算大,依然富有活力和美感。“春、夏、秋、冬”诞生的当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今日已成为了山城的一张艺术名片,深为大众仰望和尊崇。
现在的重庆长江大桥|王舸 摄
2006年9月25日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时,“春”、“冬”两座雕像又被移到了复线桥一侧。我相信,无论怎么移、怎么改、怎么辩、怎么掩,真善美的的事物始终能冲破任何藩篱,在每一个时代绽放其独有的光芒,展现出令人称颂的姿彩和魅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