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小灏(化名)有一双大眼睛,但看人时,他总把头偏向一边,而且畏光流泪——他的左眼已经失明了。
小灏是一名青光眼患者。在临床中,有些像小灏这样的先天性青光眼的孩子5、6岁以后才来看病,发现患青光眼时,已几近失明。“如果早发现早治疗,孩子至少能保住一部分视力!”
本周(3月12日至3月18日)是第11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为:“早查监控 守护光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主任谢琳教授解读说:“早”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查”就是筛查;“监控”就是终身随访,终身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光明。
6岁的“大眼萌”,找到医生时左眼已失明
小灏家住重庆的偏远郊区,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小,有一双大眼睛的小灏格外惹人疼爱,但一家人却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失明。
“许多孩子会因为高眼压对眼球造成的损害,而出现流泪、怕光、眼睑痉挛等症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主任谢琳教授在解释青光眼时,喜欢把眼球比喻为一间房子,房角就是“下水道”,如果“下水道堵塞了”,房水排不出去,就会导致眼压升高。而高眼压就像是气球内的气体一样,随着气球内压力增大,眼部就会出现变化。
第一次看到小灏,谢琳教授就发现了孩子眼睛异常。
小灏的两只眼睛看起来明显不同,家长口中描述的“大眼睛”,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鼓”。正常同龄孩子的黑眼仁(角膜)直径为10毫米至11毫米,但小灏的黑眼仁直径为13-14毫米,这是眼压升高导致黑眼仁(角膜)扩张的体征。
而实际上,小灏的家人也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但并没有引起重视,也不知道这就是先天性青光眼的表现,比如孩子爱揉眼睛,见光就会流泪,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不睁眼,眼睑痉挛等。
谢琳教授提醒: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被称为先天性青光眼的常见症状。此外,黑眼仁(角膜)变大也是一个重要体征。在婴幼儿期及儿童期,出现其中任何一个症状,就应高度怀疑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及时到专科门诊就诊。但遗憾的是,小灏来的时候已经6岁了,他的左眼已经失明了。
“一夜哭瞎”不是电影里的桥段,青光眼和情绪相关
谢琳教授介绍,目前,青光眼已经成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医生把它叫做“盗取视力的窃贼”。更应该引起警惕的是,青光眼对视神经和视野的损害是不能逆转的。
而在疾病初期,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却不明显。
有的青光眼患者可能感觉眼睛疲劳不适,视物模糊;有的患者可能是眼胀头痛,甚至恶心呕吐;有的可能是走路经常撞到人,下楼梯总感觉不知往哪儿伸脚……“还有的青光眼没有症状,这是最吓人的!”谢琳教授说,这就导致许多青光眼患者来就诊时往往都已是中晚期了。
一位68岁的老太太,前不久找到谢琳教授做了手术。平时她没有青光眼的症状,一次,老太太蹲在地上做家务,大约半小时后,她突然站起来,开始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家里人也不会往眼睛的疾病上想,把老太太送到神经内科做检查,医生说,“赶紧往眼科送吧!”
但还是耽误了一两天,找到谢琳教授时,老太太右眼将近失明。
还有一位老太太,家里突然发生了变故,她哭了一夜,第二天,眼睛也失明了。谢琳教授说,到她这儿就诊的患者,大多是老太太或老大爷。谢琳教授说,她坐诊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患者向她哭诉生活的变故、家庭的不幸、为病情担心焦虑……谢琳教授就会开导他们,青光眼的发作跟生气、着急等情绪有较大的相关性。
3月16日这天,谢琳教授为病友组织了一场生动的青光眼患教活动。通过这次讲座,意在告慰病友,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青光眼这个顽疾,“化敌为友”、“与疾病交朋友”将是制胜法宝!
数据
我国有超过1000万青光眼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6000万,中国将达到2200万。而目前我国有青光眼患者超过1000万人,致盲率高达23%。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我们要如何预防青光眼?哪些人是青光眼高发人群?谢林教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青光眼的关键。
谢琳教授介绍,相关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直系亲属中罹患青光眼的机率达10-15%,遗传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此外,糖尿病、心血管病、近视、高血压均为青光眼的高危人群。白内障引起的晶状体膨胀、眼睛的炎症、精神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思虑过多,性格急躁或内向,长期用眼疲劳,在过暗的光线下长时间阅读,甚至习惯在极暗的背景下看电视等等都可能成为青光眼发病的诱因。
她建议,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也就是说直系亲属中有一个青光眼患者,全家人都应该做一个相关疾病的筛查。而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一年一次眼科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顾小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