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老城现存最后一座衙门正在修复 将建遗址公园
04-08 07:51:10 来源:重庆日报

巴县衙门老地图(翻拍)

修缮中的巴县衙门

让我们期待巴县衙门的重生

重庆日报消息,作为南宋、明、清3个朝代衙署的所在地,它曾一度荣耀非凡,也位于重庆城最中心的位置。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曾经的繁华只剩下了几间破房子,人们就算路过它,也不会多看一眼。

在近400年的岁月里,它的命运如海中小船,跌宕起伏。

它就是重庆老城现存最后一座衙门——巴县衙门。

日前,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的巴县衙门旧址,已完成保护修缮方案。修缮工作将以原建筑形式、原建筑材料、原建筑工艺为原则。不久的将来,巴县衙门将作为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的一部分,以全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

是的,巴县衙门即将归来。那么,这座衙门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它的重建对重庆有着怎样的影响?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巴县衙门旧址,一探究竟。

“第一衙门”的气派

沿着解放东路,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渐至荒凉幽僻的一条小巷,几间青瓦铺面的老房子,静静地屹立在长着青苔的石板路旁。如果不是旁人提醒,很难相信,这几间老房子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巴县衙门。

据史料记载,巴县始建于北周武成三年,至今已有1457年历史。现位于望龙门的巴县衙门旧址,则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为当时巴县知县张冉所建。

时间来到1751年,巴县衙门建成84年后,一位叫王尔鉴的知县调到了巴县。来到驻地后,王尔鉴并不满意,认为这样的规模似乎和它的地位并不相配!

于是王尔鉴开始着手对巴县衙门进行改造,并让它有了“第一衙门”的称号。那么,“第一衙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牛!

“从规模而言,王尔鉴重修的巴县衙门位于川东道和重庆府衙门之间,衙门大门方位朝南,形状呈八字,占地开阔、亭台楼阁。衙门正中为大堂、二堂,三堂在后,两庑为花厅、签押房。后为官眷所居,正堂右为大厨房,正堂左为典史(吏)署。大堂前为大坝,大坝右为监狱、左为衙神祠、朝天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巴县衙门在大坝前修了两道仪门,用以发布告示,增加官府威严。”渝中区文管所一位姓胡的工作人员向重庆日报记者介绍。

从内部装饰而言,王尔鉴的巴县衙门也颇为“讲究”。根据现存的几间老房子,渝中区文管所的专家推断,当时的巴县衙门不仅采用了四柱三开间,还利用了小青瓦铺面,甚至房子的基石上都精心雕刻了浮雕。同时,在房内依然保存完好的撑拱、挂落、雀替、驼峰雕花木构件上,还发现了仕女、武士、雕花、神兽等图案,部分图案的镏金还熠熠生辉。由此可见,当初这里是多么的辉煌和气派。

“实质上,巴县衙门被称为‘第一衙门’,并不只因他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由当时巴县的历史地位和里面的藏品所决定的。”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在清代重庆下辖的十多个州县中,巴县算得上是一等大县,巴县衙门内部保存的巴县档案,详细记载了该县乾隆十七年到宣统三年共159年间的内政、对外交流、财经、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才让巴县衙门成了“第一衙门”。

几块砖引发的关注

时光荏苒,如今的巴县衙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站在巴县衙门旧址内,檐上精美的雕花、繁复的撑拱木雕、熠熠生辉的部分表面镏金隐约显露出这里曾经的辉煌,但无处不在的蛛网却又提醒着我们这里早已衰败。

1939年,重庆被定为特别市,巴县政府从巴县衙门迁走。1941年,由于日军对重庆实行轰炸,巴县衙门只留下三堂,后来一位姓蒋的商人虽然在一堂、二堂的地基上重新修建了一批房屋,但都难以还原当年的风采。1949年后,这里更是彻底走向衰败……

如果不是那几块砖,或许巴县衙门至今依然遗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站在巴县衙门旧址旁,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吴元兵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9年底,渝中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一日,渝中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对工地进行例行巡视时,发现工地角落的土堆中有几块暗灰色墙砖,砖上刻有一行繁体字。

这难道是文物?这几位工作人员立刻走上前去,把砖头上的尘土拂去,当砖上的繁体字清晰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之时,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墙砖上刻的是‘淳祐乙巳’四个字。”吴元兵说,“淳祐乙巳”正属于南宋时期,后经时任重庆市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所长袁东山确认,这几块砖属于余阶帅府的一部分。

要知道,余阶乃是南宋四川制置使兼重庆府知府,曾构建了著名的山城防御体系,为粉碎当时蒙军“顺江而下,直取临安”的意图立下了汗马功劳。巴县衙门旧址附近居高临险,倚山面江,余阶在此修建了帅府,这里也自然成为当时山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历史地位可想而知。

随后,渝中区文管所立刻联系有关部门,叫停了老鼓楼一带的拆迁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袁东山断定,在南宋时期,巴县衙门旧址旁边就是余阶的帅府。

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举办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出炉,离巴县衙门旧址仅一街之隔的老鼓楼衙署遗址(余阶帅府所在地)榜上有名。在此东风下,巴县衙门的保护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不断扩大的遗址公园

“保护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不仅要看到文物本身,更是要把文物内在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袁东山回忆,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他带领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巴县衙门旧址和老鼓楼衙署遗址进行了充分的发掘,共清理宋、元、明、清时期各类遗迹共计259处,出土器物标本9000余件。

“要让市民对文物有充分的了解,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对它进行严格的保护,更要对其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从而让市民了解这座城市的深刻底蕴。”渝中区文管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巴县衙门旧址、老鼓楼衙署遗址,修建遗址公园的想法应运而生。

2016年,重庆市渝中城市建设有限公司作为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的建筑方,开始进行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的前期设计。“在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巴县衙门旧址、老鼓楼衙署遗址以及后面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一起见证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就决定把它们联合打造为遗址公园。”负责遗址公园前期设计的李旗表示。

在李旗看来,修建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除了要严格保护老鼓楼衙署遗址的遗存本体,不破坏其整体格局及历史环境,还要准确充分地揭示其遗产价值,将其通过恰当的展示方式传递给公众。“巴县衙门、老鼓楼衙署遗址不仅是‘重庆府署的千年史证’,更是人们了解重庆历史的重要载体。因此,把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建好,不仅能保存重庆的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提升重庆文化品位,还能让市民能拥有一个颇具文化含量的游览目的地,为市民休闲旅游提供一个新选择。”

那么,要如何恢复巴县衙门的风采呢?“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以原建筑形式、原建筑材料、原建筑工艺为保护修缮原则,进行巴县衙门旧址文物修缮工作。”李旗表示,修缮完毕后,渝中区文管所还将在巴县衙门内布置展览,重新打造当年县官审案的情景,从而让更多市民了解巴县衙门的历史。

知多一点>>

巴县衙门的那些县令

从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建县至今,巴县已走过了1000多年的历史。巴县衙门里也涌现了不少一心为民,载入史册的好县令。

在巴县诸多县令中,不得不提的是1906年走马上任的县令耿公达。为官清廉的他虽然担任县令的时间不长,但却因办事公道,严明法纪,爱护百姓,甚得百姓拥护。

重庆文史专家彭伯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耿公达上任之时,当时重庆治安不好,小偷强盗横行,百姓颇有怨言。为扭转这种情况,耿公达带着一个衙门里一个名叫肖贵的捕快,亲自上街,缉拿了不少的小偷。

“他不仅对犯人十分严厉,也相当注重约束手下官吏的行为。”彭伯通说,当时,不少小吏习惯于在衙门周边的饭店“打白条”,久而久之,周边的不少饭店就经营不下去了。耿公达知道后,立即升堂,当天就叫所有官员结清了赊账。

彭伯通介绍,耿知县还颇具有民主意识,一改在二堂审案的传统,选择在大堂问案,并允许百姓旁听,受到不少重庆市民的拥护。

在任内深入基层,走遍巴县的山山水水,用三年时间绘制《巴县城乡全图》的傅松龄同样是巴县县令中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据史料记载,傅松龄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任蓬县、巴县、涪州知县。

傅松龄为何要绘制《巴县城乡全图》?重庆日报记者在傅松龄所写的《巴县图说》上找到了答案。他在图说中明确指出,绘制《巴县城乡全图》除了希望能弄清巴县的轮廓外,更因他担心,随着重庆开埠,列强入侵,巴县领土会因此流失。

据《巴县档案》记载,傅松龄在绘制《巴县城乡全图》期间,不仅跋山涉水,走遍了巴县的各个角落,还逐段对巴县境内的河流沟渠进行丈量。此外,作为一位务实的县令,傅松龄在绘制《巴县城乡全图》的过程中,对每一段文字和图案都要反复核对……

也正因傅松龄的坚持。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巴县城乡全图》绘成之时,不仅明确了巴县的幅员面积,还标明了巴县各地的特产,为我们现在研究当时巴县的有关情况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材料。

重庆日报记者 黄琪奥 摄影 熊明

原标题:巴县衙门归来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