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十年前在地震灾区的经历,来自重庆的公安干警们依然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在那次地震及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中,少不了从全国各地去支援的公安干警,今天(10日),记者来到江北区公安分局和渝中区公安分局,听几位当时去震区的民警讲述他们的512记忆。
夜晚静得能听见猫的脚步声
2008年6月初,江北区公安分局抽调了52名干警组成抗震救灾突击队,这支多警种的队伍在震区执行了多种任务,在绵阳和北川一待就是32天。
“当时告诉我们只让没结婚的去,我一听,还是觉得有点危险。”民警史唯回忆,到达灾区后,看不到居民,只有先期到达的各地公安干警,向我们的车队敬礼,从横幅上看,已有10多个省市的警员到达,“觉得很震撼,也很有使命感。”
江北公安抗震救灾突击队赶赴绵阳震区
江北分局的小伙子们驻扎在绵阳市射击学校的操场上,旁边就是九洲体育馆,馆内住的是孤儿和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孩子,成年群众则在体育馆周围维护场馆秩序。此外,运送物资和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起降机场、全国救灾物资集散的仓库以及绵阳市最繁华的游仙区,都需要他们来值守。
到达的第一周,正值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置期。如果堰塞湖溃坝,游仙区正处于淹没区。民警们疏散当地群众并日夜值守,防止有人进入淹没区。“那几天余震不断,如果堰塞湖溃坝,只有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的撤离时间,我们在城边安排了车辆,而值守在山边的兄弟可以往高处爬山撤离。”处置堰塞湖的当天晚上,绵阳下起了雨,这给处置增加了不确定性,所幸一切顺利。
江北公安值守绵阳安置点
堰塞湖成功处置后,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江北分局的民警进入北川值守,任务类似,但离核心区域越近,现场的感受也就越深刻,王振宇警官给记者描述了现场见闻,“北川的夜晚很安静,我们晚上执勤时,能清楚听见猫在路上走的声音。”
夜晚失眠数出580余次余震
民警在震区的生活是怎样的?江北分局的民警到达时,离地震发生已过去了半个多月,“我们也担心生活补给,去的时候装了一整车罐头、方便面,当天晚上到了,吃的红烧肉烧黄豆。”可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周,这都是唯一的餐食,直到堰塞湖处置后,才有蔬菜等物资输送进来。饮食只是单调,而其他方面的条件则艰苦许多——正处盛夏时节,20多个小伙子住在同一顶帐篷里,渗水厉害,又缺乏洗澡、洗衣的水源。
江北分局民警巨威当时还在特警总队,5月13日就跟随400人的团队去了北川,是最早去北川的队伍之一。
“因为到得早,也不知道我们该怎么去帮助那些受困群众,当时没有工具,一些大的石块有上吨重,我们也没有办法施救,能做的就是‘能刨就刨’,徒手救援能救出来的不多。”到达第一天,不少民警都睡不着,“有的同事失眠,就在那里数,一晚上能感受到的余震,就数出580多下。”
民警身后的北川中学被夷为平地
巡逻时帮群众找到失散孩子
当年7月,时任渝中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康国涛,主动请缨向组织递交抗震救灾申请书,带领30名民警前往四川崇州协助援建工作。在崇州的90天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群众当亲人,就没有做不下来的工作。”
渝中公安劝说群众勿前往危险区域
康国涛在安置点巡逻时,发现一名中年妇女总是坐在自家安置点门口,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经了解,原来,中年妇女的孩子在安置点失散了。康国涛托成都的同学快速制作并送来印有失散孩子照片的卡片,在巡逻过程中一边发放卡片和一边问询相关信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第三天,终于在另一安置点的灾民家中找到了失散的孩子。
比起失散,在地震中丧失亲属的群众更难受,承受丧子之痛的张大爷几度想轻生。为防止意外发生,康国涛多次找他们夫妇俩做思想工作,同时安排民警24小时轮流值守在安置点门口,陪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还为他们洗衣。经过康国涛和民警的不懈努力,老两口最终感动了,反过来主动帮助援建民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李卓然 警方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