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主城的时空轨迹
05-10 20:12:35 来源:​八二四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八二四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消息,如果

把重庆城比作一片良田


那么

缙云、中梁、铜锣、明月四条平行山岭

就是垄

既是天然的隔断

又将城进行了基本的分区划片


长江、嘉陵两条大江

就是渠

既是天然的阻滞

又对城赋予了便捷的内沟外通

大山大江生重庆

与其他城市相比

深刻影响重庆城市空间格局

尤其是其空间拓展方向与尺度的

正是这别处无有的山情水势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相比平坦的成都平原,重庆因层层山岭阻隔,在城市拓展空间上具有天然劣势 @蒋雪据NASA制)

(同比例尺下的重庆及成都城区灯光夜景图对比 @NASA)

1 

建市以来重庆拓城史

1929年2月15日

重庆正式建市

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

此后迄今

重庆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拓城

第一次拓城

方向:往西


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抗战之前

重庆建市前后

开始从传统的商埠城市向现代城市发展

这期间

重庆大规模拆除城墙城门

修建连接新老城区的马路

向西开拓新市区

城市拓展到了两路口、上清寺、曾家岩一带

(1925年《新测重庆城全图》,重庆城市仍集中在城墙之内)

(1937年国民公报《重庆市街道图》,城市已拓展到两路口、上清寺一带)

第二次拓城

方向:往西,兼顾南北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到抗战胜利

大量人口和机关、学校、企业

为躲避战乱内迁到重庆

重庆城市急剧拓展

除了西拓形成了著名的沙磁文化区

并部分延伸到歌乐山、北碚外

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两江四岸地区

因为靠近市区

加之便利的水运

吸引了大量工矿企业落户

这一区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这一时期

重庆城市范围得到极大扩张

甚至奠定了1949年以后三十年城市发展的格局

(1976年《重庆市游览图》,当时的重庆城市主要范围)

第三次拓城

方向:往南往北


改革开放之后

尤其是计划单列后

重庆城市经济活力和规模提升

城区快速拓展

尤其是随着石板坡长江大桥

和嘉陵江石门大桥的建成通车

重庆城市往长江以南和嘉陵江以北加速拓展

(1995年《重庆市消费旅游指南图》,重庆城区已有多个中心)

以上这三次拓城

基本上都是在中梁、铜锣两山之间

城市从渝中半岛向南北冲破两江发展

这一阶段

城与江的较量为主

尤其是从1966年嘉陵江大桥的通车开始

跨江大桥修建的速度越来越快

数量越来越多

两山之间的两江四岸得到充分发展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跨江大桥对重庆拓城第一阶段的影响 @刘文晋 手绘)

第四次拓城

方向:往东往西

1997直辖之后

重庆城市中心区域原有组团之间开始无缝连接起来

并逐步向西突破中梁山

向东突破铜锣山和南山发展

大学城和茶园新区等城市新区开始起步

然后一直到现在

分别由高新区和经开区继续牵引发力

(世纪之初,重庆城市正突破两山发展  @NASA 2000.05.14)

第五次拓城

方向:往北,兼顾东西

2009年底绕城高速全线通车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挂牌

重庆城市继续往北、往东、向西发展

尤其是北部水土、龙兴、鱼复等片区热火朝天

成为产业新城

(两江新区挂牌之初重庆城区  @NASA 2010.08.10)

以上直辖以后至今的两次拓城

是第二阶段

跨江大桥继续一座接一座地出现

城与江继续缠绵

中心城区继续成熟

与此同时

城与山的较量让城市拓展找到了新感觉

通过一条条穿山隧道

重庆城市终于冲出中梁、铜锣两山间的谷地

主城发展进入“四山”时代

2

“四山”为骨的重庆城

纵观上述两个阶段的五次拓城

重庆城市从民国初年集中在渝中半岛一隅

到拓展至中梁、铜锣两山之间的两江四岸

后再西越中梁山向缙云山发展

东越铜锣山向明月山发展

最终成为现在的“四山”之城

不过百年不到的时间

在城与江、城与山的较量中

实现了沧桑巨变

而这四山

也成了重庆大大小小二十余条平行岭中

最重要的四条

它们自西向东

以近南北向纵列延伸

围合重庆主城

形成著名的主城“四山”

即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四山”,将“一亩”重庆主城划成“三分地”)

这四条山脉又被江水切割

形成了长江小三峡

猫儿峡(中梁山)

铜锣峡(铜锣山)

明月峡(明月山)

以及嘉陵江小三峡

温塘峡(缙云山)

观音峡(中梁山)

沥鼻峡(云雾山,未在主城区)

(长江小三峡与嘉陵江小三峡)

伴随这些壮丽的峡谷景观而生的

是各种温泉

以及前后峡口的回水沱

和江中大小不一的江心岛

(嘉陵江小三峡之温塘峡出峡处)

四山为骨架

两江为血脉

连同峡谷、温泉、回水沱、江心岛

共同塑造起重庆主城的美丽山水格局

“四山”的山脉格局

确定了十多年来主城城市的拓展方向

内环线以北(往龙王洞山拓展)

中梁山以西(往缙云山拓展)

以及铜锣山以东(往明月山拓展)

对重庆主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重庆主城的“生长”环境

观察地图可以发现

重庆主城的地理环境与区位

(重庆主城的城市“生长”环境,红色虚线区域可视为市域平行岭谷区东、西两大部分的分界)


往北

尤其是两江新区往北

已靠近川渝省界

是华蓥山分脉到主城的过渡低山区

谷窄而多低山

农业资源丰富

(两江新区往北,主城拓展已无空间)

往东

则是长寿、垫江、梁平等区县

广阔的平行岭谷区

长江在穿越明月山后

突然大幅度转向北方

在明月山和东温泉山间的狭窄谷地

极其罕见地与山平行流入长寿区境

在重庆主城一带

两江的切割沟通了平行岭之间的谷地

使城市内部联系更加紧密

而到了这里则完全相反

流淌在两条平行岭间谷地中的长江

反而阻隔了主城与长寿、涪陵的联系

成为又一条“平行岭”

这样

在主城与长寿、涪陵相接的通道处

自西向东近南北平行状分布了

御临河

明月山

长江

东温泉山

这片数百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

成为两区域东西沟通的天然阻隔

(长江与两山平行流入长寿区境)

往南、东南

基本为巴南区广大的农村腹地

是平行岭谷区向盆周山地区的过渡地带

遍布低山

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巴南五布河流域的低山地貌)


往西

是扇形西散的平行岭谷区

该区域南北为长江、嘉陵江所围绕

从渝中半岛往西

依次为中梁山、缙云山、云雾山、巴岳山等

为一列列平行山岭和岭间宽谷

再往西

则是更为广阔的盆地方山丘陵区

和成都遥相呼应

构成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区域

(地理环境影响下重庆主城拓展的两个扇形发散区)

4

城往何处长(zhang)

在相对有利的地理环境

以及成渝两座中心城市的引力辐射下

主城往西向平行岭谷区拓展态势明显

在缙云、中梁两山之间的大学城、高新区等地

得到持续开发的同时

缙云山以西的璧山城区

已经通过多条高速(隧道)和成渝高铁

以及明年即将通到璧山的地铁1号线

全面连接主城

(与主城联系愈发紧密的璧山城区)

往西南

江津的双福、滨江新城

已与主城的高新区、西彭等地连成一片

(已与主城呈连片之势的江津城区)

重庆的地貌环境

决定了其城市拓展

不可能像成都一样舒舒服服地摊大饼

而只能翻山过水找好地儿

无论是往北的两江新区小扇

还是往西的渝西大扇

重庆正在走的

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拓城之路

城市的活力向北、向西

发散向广阔的平行岭谷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重庆主城所在的平行岭谷区)

试想

主城往西加上云雾山

将携一岛、二江、三峡、四谷、五脉

形成更加完整和丰富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

一岛

即重庆的母城渝中半岛

二江

即长江和嘉陵江

三峡

即长江小三峡和嘉陵江小三峡

四谷、五脉

即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五条平行山脉

及其之间的四块宽阔谷地

(平行山脉之间,是重庆城市发展的沃土;而在这也山岭之上,也同样别有洞天,美不胜收,图为缙云山南端山上的华盖槽 @张海鹏 摄)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华盖槽上农民种姜忙)

这是八二四研究所的第二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扩散,让更多的人了解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来自重庆地理图书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重庆主城的时空轨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