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精益求精,是肖代明对夔梳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尊重。这种坚守,也让肖代明将匠心刻入时光,融进夔梳里。为了更好地制作夔梳,55岁的重庆非遗“夔梳”项目传承人肖代明,最近把自己的工作室,从自家的阳台搬到奉节县城后山的一处老旧房子里。除了挂在墙上的制梳工具,便无任何装饰。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夔梳的制作,需要使用不少的工具。这其中,既有肖代明父亲用过的老工具,也有他针对夔梳自己加工改制而成的。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外形古朴的夔梳,看似简单,其实工艺繁杂。据《奉节县志》记载,夔梳原先的制作工序有七十多道。即便其中不少工序已经失传,如今肖代明制作夔梳的工序,至少也有16道。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纯手工制作的夔梳市场日渐缩小,夔梳产品曾经一度消失。如今,只剩肖代明一家还能掌握夔梳制作工艺。新华网 李相博 摄
肖代明祖上六代都是夔梳工艺人,他儿时便跟父亲一起学手艺。乍看之下,夔梳和市面上的普通梳子似乎并无差别,甚至不如有些梳子精美。只有内行人才知道,夔梳的珍贵在其细节处。比如,每根梳齿都具备瓜子尖、宝剑形和梅花脚的要素;梳齿并非完全平行,而是两端稍微往中靠拢,呈现出半圆弧形,这样梳起头发来才能往中聚拢。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夔梳制作的难处,还体现在力道的把握上。使多大的力道,锯多深,打磨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后,才能熟能生巧、游刃有余。比如,在撞锯、剪尖时,哪怕多了一刀,都不会成为一把合格的夔梳。新华网 李相博 摄
70年代,奉节最后的夔梳厂关闭,肖代明便道当地丝绸厂当钳工谋生。在肖代明看来,挫、锯、车、钳、铆、焊这些活儿和制梳有不少相通的地方。因此,虽然几十年间没制作夔梳,肖代明并没有丢掉这门手艺。相反,结合钳工的技术,不少制梳用到的工具,都是他自己制作的。新华网 李相博 摄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岗的肖代明又重拾夔梳制作工艺。2011年,夔梳被列为重庆市非遗名录,肖代明也被评为夔梳传承人,并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就读四川美院版画系的女儿,也不时为肖代明提出新的建议,使得夔梳的制作,更加精益求精。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一把好的夔梳,用上几十年都不成问题,而肖代明的双手和眼睛,便成为了每把夔梳质量的保证。精益求精,是肖代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尊重,也让匠心刻入时光,融进了每把夔梳里。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随着年纪的增长,肖代明的视力和体力也渐渐不如以往。他常常在思考夔梳技艺的传承问题,如今大多数年轻人不愿静下心来学习。这门古老手艺何去何从,或许只能把答案留给时间。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原标题:匠人肖代明:把时光打磨进夔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