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站立的城市丨漫步木洞古道能望见辛亥革命峰烟战火
05-15 14:42:5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90515152552_副本.jpg

大江东去的木洞码头,水流沙坝,文化鼎盛,信奉耕读传家,在木洞古老蜿蜒的五里长街上,诞生了邹容、杨沧白、丁雪松、黄启璪等名人。

在古镇老街的石板路上,留下众多名人故居,有一条掩藏在古树林荫中的步道“木洞古道”,将这些故居串联起来,像上了岁数的老人,将一个个故事反复讲述。每踏上一块石板,就能听到一声历史的回音,抬头便能望见辛亥革命时期的峰火。

黄家大院

走到古镇的尽头,黄家大院坐落于此,这是黄启璪的故居。史载黄启璪九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慰问伤病员,募集寒衣, 宣传抗日救国。她被喻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时期妇女运动优秀的领导者。

从黄家大院经石板路下行,便是一条沿溪而行的古石板步道,蜿蜒进古旧民居中,溪水石桥,歪脖子黄桷树,老态龙钟,俯看上上下下的芸芸众生。古道两旁,庭院深深,旧式民居的风格依然保留。

走过溪水,往左行不远,一栋偏西式的小洋楼,青砖红门,墙体斑驳,这是著名作家李华飞的故居。当年他走出木洞后,远赴日本留学,1937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回国后,主要创作了诗歌名篇有《渡洪江》、《山城在轰炸中屹立》、《弹筝老人》以及大型川剧剧本《望娘滩》等。

小楼掩映在古树丛中,已显破败,政府正在加紧修缮。

木洞粮仓

沿小楼外的石梯继续向上,古树参天,雨后空气清新,鸡犬之声相闻。

走了不久,就能看到一处独具西南地区风貌的建筑,这里是“木洞粮仓”建筑群。在2016年,木洞粮仓入选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据悉,粮仓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砖石结构,山墙有五角星标志且封檐板有倒角装饰,建筑地基处有若干个排气孔,侧墙处有一定的外墙装饰立柱与门洞。

这一建筑群是备荒时期粮仓建筑的典型代表,为解决社会、军队饥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体现国家粮食政策的历史见证。

如今,粮仓早已废弃,地基边长出杂草,但群筑保存完好。路边空地上,堆满了当年用的各种坛坛坛罐罐,能想见当年此处繁忙的景像。

沧白故居

造别粮仓,前行不远,一处白墙灰瓦的小院出现在公路边。这里曾住着一位风云人物,他叫杨沧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辛亥革命先驱。这位"短身瞿貌、彬彬尔雅"的晚清秀才,在讨伐袁世凯失败后,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成为孙中山的左右手,对辛亥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沧故居现在修缮一新,其中成列了先生不少书稿等遗物,对游人开放。

挥别先生故居,继续沿台阶上行,前进路边上的一幢独特的碉楼,很是显眼,此处名叫“海军修械所档案库”。碉楼坐南向北,由木构穿斗老屋,碉楼及花园三部分构成。1942年国民政府海军修械所租用此处作存放文书、档案的仓库。碉楼现为木洞保存较为完整的抗战文物。

碉楼外,石梯依旧蜿蜒,道两旁民居古旧,孩童在古道上戏嬉。一辈一辈人出生于此,成长于此,古道贯看人世更替,独自守着自己的岁月。从峰火连天的辛亥革命,到艰苦的抗战岁月,再到新中国成立,这条古道都经历并铭记了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实习生 黎盛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