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掌故 | 只因会试屡次不第,隐居潜心学问终成理学大家
05-16 20:58:25 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1.jpg

来知德(1525-1604年),字矣鲜,别号瞿塘,梁山(今重庆市梁平区)人,明代著名理学家,蜀中名儒。他自幼受到儒学熏陶,立志做圣贤。不料会试屡次不第,遂决意隐居,潜心学问。来知德虽终生未仕,却贤名远播,是在巴渝理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的理学家。2005年,他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本籍重庆历史名人。

家风熏陶 少小立志

来知德祖籍萧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元末明初(14世纪),来知德的先祖因避乱入蜀,移居梁山。来家历来十分重视子孙读书。来知德的祖父来昭学业优异,被举荐为“监生”,入仕“文林郎”(正七品文官),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亦乐善好施,乡邻四里均赞来家为仁义贤慧的家庭楷模。来知德的父亲来朝,饱读诗书,却未入仕做官,以开客栈为生。其虽为商贾,但面对利益诱惑岿然不动,一生保持高洁品质,受到乡人赞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梁山知县赵世显报请朝廷,敕封来朝为义士,在他开的客栈旁,立“仁贤乡”碑,表彰来家良好风范。

来知德生在这样一个仁贤之家,其父对来知德的教育极为重视,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来知德顺其自然发展。来知德自幼聪慧,在年少时便确立了做圣贤的理想,始终以“做圣贤”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一生秉其志,无有改易。

绝意科场 注经序卦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来知德考中四川举人第五名。然,他数次京师会试均不第: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会试不第;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会试落榜;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遵父命,往京师”,因其父嘱“如不第,不必回,可住京师,尔有琴僻、酒僻,戒之”,便“客京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会试“果又不第”,遂归家。返家途中,得知亲人患病,加上仕途不顺,他就焚毁“准考证”,认为做圣贤不一定要做官,富贵贫贱皆可做,当即把写有“愿学孔子”四个大字的一尺白绢缚于臂上,回到家中。

来知德归家后,挣脱世俗羁绊,倾尽全力求学问道,从此“杜门谢客,穷研经史”,集中精力研究《周易》。先于斗室静坐6年悟道养性,对《易经》无所领悟 ,道“六年不能窥其毫发”。于是,下定决心离开家乡,来到今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长滩镇茂林修竹、溪水潺流的深山之中,“沉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经历29年,终于写出在理易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周易集注》(又名《易经集注》),该书继承了“孔子以象数为重”的方法,世称绝学,收入《四库全书》。

朝廷殊遇 名动学林

来知德所著《周易集注》等学术著作面世,惊动了全国。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联名向朝廷上《荐来知德疏》,朝廷敕封来知德为“翰林院待诏”。78岁的来知德上书力辞朝廷“翰林院待诏”之职,为此,朝廷御赐其“崛起真儒”“一代大儒”称号,“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来知德患病去世,葬于今重庆市梁平区城西。民间称其墓为“来子墓”、“来夫子坟”,史称“来征君墓”。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朝廷下旨在来知德墓前大道上修建“聘君仁里”石牌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又修建了“来公祠”。2011年,梁平区在新扩建的石马山公园半山腰塑造了一座古人铜像——来夫子,其左手拄拐杖,右手握书卷,再现宗儒风范。

来知德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潜心理学,发明易象之理,注经序卦,撰成世称绝学的《周易集注》,名动学林,堪为古今儒宗。《明史》记载,来知德是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唯独一人,故称夫子。

原标题:在渝理学名家(四)——来知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