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巴渝微信公众号消息,
重庆市开州区(原开县)
刘伯承元帅的故乡
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
汉丰湖畔
一座文峰半岛临湖而居
岛上古树参天、塔影峙立、
与粼粼湖光交相辉映,
成为汉丰湖畔美丽的园林盛景,
这就是开州举子园。
这是全国首个系统展示科举文化和儒学文化的文化景观园,主要由文峰塔、开州国学院、文庙、开州考院、盛山书院、园林景观六部分组成。
举子园全景
举子园大门牌坊上题有“文峰耸秀”四个大字,寓意着开州是钟灵毓秀之地,同时希望开州人才辈出。
文庙、状元桥、文峰塔、考院等展示着中国科举文化
举子园中盛山书院备受关注。盛山书院最早是唐朝名相韦处厚在开州担任刺史期间,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城西设的儒学署,又名芙蕖书院,也是邻近诸州县中最早的儒学署,清朝时期因搬迁至开州盛山而更名为盛山书院(现今的开州中学)。它为开州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也让人们关注到开州的盛山文化。
盛山书院正厅
盛山书院国学体验厅
从盛山文化到举子文化
盛山,因山形酷似“盛”字而得名。唐朝名相韦处厚在开州担任刺史期间游盛山,吟就《盛山十二景诗》。这些诗委婉雅致,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诗的佳作,受到了一批唐代大诗人的追捧,白居易、张籍、元稹等纷纷同题唱和。诗联大卷后,韩愈为《盛山十二景诗》作序,发出了“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的感叹。载入《全唐诗》的《盛山十二景诗》让开州名声大噪,广为人知。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文重教,由巴人之悍而转化为文之柔美,其后,盛山文化历经数百年仍在传承,成为开州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盛山文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诗文描绘着盛山的容颜,并用优秀经典的文化浇铸着开州文化,造就了为政清廉的韦处厚、柳公绰等人,为开州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唐朝名相韦处厚为官20多年,一生耿直无私,忠厚宽和,勤于政事。宪宗期间,处厚数次上疏进谏,宪宗称他忠言无私。穆宗不理朝政,贪图游猎、酒色,处厚与他人合作,择编《六经法言》送穆宗阅读,期望皇帝自珍自勉,穆宗因其正直有学问,召入翰林任讲学士。敬宗继位,贪玩不理朝政,处厚冒死进谏,受到敬宗爱重。文宗虽亲理朝政,但朝令夕改,处厚进谏文宗慎重行事,勿轻信辄改。处厚为官四朝,因其清廉正直,在朝官员不敢徇私谋私。
唐朝名臣柳公绰曾两任开州刺史,官至兵部尚书、检校左仆射,为官忠于职守,不尚浮靡,清正廉明,刚毅不阿。公绰治理开州,政声卓著,常有口碑传至长安,唐宪宗便调他进京任京兆尹,上任途中,遇一名神策军的军官驾着马在街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屡呼不止,公绰下令把他抓起来,依法给予杖刑,由此京师震慑,上下敬服,政令畅通,秩序井然。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正逢灾荒,他禁止官吏宴请,带头素衣薄食,洁身俭行,出行时常常“瘦马一匹、旧车一辆”,以自己的清俭来影响、转变世风。
盛山文化是开州举子文化的基础。开州是三峡地区较早的举学之地。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这里就开办有学宫、书院。尤其到了清代,举子进士辈出,在四川东部流传着“开县举子云阳盐,新宁坝子梁山田”的民谣。
公车上书六举人雕塑
1894年,日本策动了侵犯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由于清王朝败北畏敌,被迫签定《马关公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否决投诚卖国与救亡图存的呼声大起。康有为、梁启超率领18省正预备进京赶考的1200余名举人纷纷上书光绪帝,要求对峙抗战,拒绝公约,变法维新,鼎新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
在“公车上书”签名的开州举人多达六人(李本均、刘秉元、欧阳薰、戴锡章、邓云卿、杨绍云),数量位居川东地区第一。开州举子再次声名鹊起,因此开州也被人们称为“举子之乡”。
主题活动、研学修学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开州将举子文化蕴涵于举子园,重现举子之乡的千年遗风,让人们在古典的园林风景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风正巴渝 清朗开州
原标题:巴渝风|开学季,走进开州举子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