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当15岁的谈方琳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被刷屏时,和她一样在会场参加大会的,还有一位来自重庆的高三学生徐翊恒。
若不是10月31日老师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一消息,当天凌晨5点出发去上海,第二天凌晨1点回到西南大学附中的他,仿佛就只是在班级里消失了一天。
英才计划
让他参与了月球上第一片绿叶项目的研学
第一次采访徐翊恒是在2018年,他作为英才计划首届重庆学员接受媒体采访,沉稳安静的他,并没有给媒体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但这次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两天只睡了6个小时的徐翊恒,却在会场一直“亢奋”。
从会前的内部交流,到诺奖专家讲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再到桌布论坛以及后面的学术沙龙,徐翊恒不放过一丝交流机会。“太难得了,我从10月26日知道自己要参加这个会后,就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准备。”徐翊恒说。
做最好的准备,是徐翊恒的导师、西南大学附中课程创新中心主任罗键对徐翊恒的评价。“他在2018年初,成为了英才计划首批重庆学员,研究的方向是生物。”罗键告诉记者。
在徐翊恒的“英才计划”培养学习总结报告中,他这样写道,“我们英才计划生物学科的三位同学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参与到重庆大学的嫦娥4号生物载荷试验研究团队进行研学……围绕大课题项目’嫦娥4号生物载荷试验’,进行月表极端生境植物筛选培植的实验小课题研学。”
犹豫两天
爸爸差点就没让他去参加大会
幸运的还在后面。
10月24日,重庆市科协让各个学校推荐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人选,前提要是英才计划的学生。
当天,“我就让项目主管张兵娟老师,把推荐徐翊恒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事,和他爸爸沟通。毕竟已经是高三了,学生的时间很紧张,先和他的爸爸商量。”罗键说。
和徐翊恒爸爸商量的结果是,“同意他去,但还是考虑了两天。他爸爸也知道,徐翊恒这孩子做事非常认真,如果知道能参加这个大会,肯定会用心的准备,学习时间就会减少。”
“当时也很犹豫,我觉得以他现在所学的知识深度,参加这样高规格的会,怕他学习理解有难度,又怕耽误他的课程,好在学校和英才计划老师们的坚持。加上后来我自己也认识到,这是孩子开拓眼界的机会,和小孩交流后就同意并鼓励他参加了。”10月31日晚,徐翊恒的爸爸徐杰坦言。
是的,和大家所预料的一样,徐翊恒为了参加这次大会,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准备。
他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科学家的资料,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背景知识的学习,为会议的发言和提问做准备。
在后期,徐翊恒还把自己在英才计划研究的生物方面的项目、在雏鹰计划研究的化学方面研究的项目,和这些大科学家的项目进行比对,寻找相关性,“把有疑惑的地方挑出来,自己再进一步的思考后,挑了几个拿到现场和他们进行交流。”
一张桌布
他和诺奖得主是同桌
徐翊恒到了现场不想浪费一点时间。
29日早上5点起床,7点飞机从重庆起飞,9点多落地上海。
11点时,徐翊恒已经来到了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这里有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包括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得主。
到现场不久,徐翊恒就和英才计划的同学们进行了观点的碰撞,“我们进行了一个内部交流。”
13:30,徐翊恒和众多青年科学家、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站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一幅幅海报前,与参会的其他科学家交流。海报上是他们各自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看到一幅海报后,如果感兴趣,就可与这位科学家或青少年探讨相关问题。通过这种交流方式,青年科学家找到了潜在的合作伙伴;青少年则从科学大咖那里,得到了未来科研道路上的睿智指点。
14:30,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开始,这次论坛又被称为“桌布论坛”。论坛汇聚了全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会场内设有15张桌子,从高中生到诺奖得主大家分组围坐在一起,把问题、公式与交流的各种想法都写在了桌布上,大开脑洞,畅所欲言。
这里,徐翊恒见到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文物理学家约瑟夫·泰勒。曾拿过“2017年空间站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三等奖的徐翊恒,“一直对这方面感兴趣,所以论坛上我不只是听约瑟夫·泰勒讲,我也和他去交流。”
论坛后,约瑟夫·泰勒评价这些孩子,“有些学生年纪还很小,他们有些是高中生,有些是大学生,所以年龄范围很广,但每个人都有好的想法,并且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
“我有个想法,量子计算机和神经元计算机相结合起来,或者说跟机器人相结合起来,想做一个交叉的项目。”徐翊恒说这还在他的设想当中。
苦苦等待
他见缝插针和偶像对话
在准备参加大会上,徐翊恒就拟定了问题和要咨询的专家。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余金权就是其中之一。
15:30开始的沙龙时间,徐翊恒一直盯着余金权。“我一看到记者采访完,立马冲了上去。”
他向余金权讨教了科研方向选择是否要注重应用前景、未来如何选择专业方向等问题。
“你现在年纪还小,属于打基础阶段,得练好基本功。要先有广泛的兴趣,再找到爱好,最后才是瞄准一个学科方向努力。你不要过早地背着负担,成天去想研究的东西能否进入实际运用环节。”余金权说,想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就不要过早地选择方向,限制自己,哪怕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改专业,只要你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没变。
徐翊恒回忆,当时余金权还笑笑,“当然,如果你不是想当科学家,只是想找工作,那么你的思考方式没问题。”
面对自己的偶像,徐翊恒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现在对科幻特别感兴趣,但还只是比较肤浅的想象,对科学理解的深度还有限,这个该怎么办?”
“你这个想法挺好,做科学家就得有想象力。”得到了余金权的鼓励,徐翊恒又开始寻找其他大咖。
“我之前参加’太空集结号’做的项目是太空微动力对宇航员血管静脉曲张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由于对传感器不太了解,自己查资料的同时,徐翊恒还咨询了一位教授,得到的答案在他看来,“方案不是很好,应该还有改进的方面。”
就这一问题,徐翊恒找到专家进行咨询。“他给我介绍了最近新出来的方案,准备在之后课余进行优化。”
一直在调奋中的徐翊恒沉浸在和大咖们的交流中,意犹未尽。晚到5分钟,错过了18:55回渝的飞机,只得改签到21点。
30日凌晨1点钟赶回西南大学附中,整理完参加论坛的资料,已经是凌晨三点。当天早上八点,高三年级十班,徐翊恒已经坐好,还是那个准备迎接明年高考的高三学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