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山水、田园、乡村如何有机融入城市
07-01 21:27:27 来源:两江观察微信公众号

▲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王正坤 摄/图源重庆日报

两江观察微信公众号消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水田园始终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世界罕见的平行岭谷与大江大河交汇,成为重庆独一无二的山水格局,是独特珍贵自然禀赋,是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基础性和差异性资源。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保持特色风貌和自然本底,让山水、田园、乡村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重庆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必然要求,是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必由之路。

▲南川城区美丽景色。 赵志 摄/图源重庆日报

道法自然 优化生态空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立足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重庆应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山水、田园、城市”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和“生境、诗境、画境”三境合一的风景观,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典范城市,更加体现山水自然的纵深感、历史人文的厚重感,让人们在这里寻找乡愁、快意行走、流连驻足,在国际化大都市中彰显自身独特魅力。

其一,立足资源禀赋彰显地方特色。在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重庆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重庆本底复杂、区域发展差异大的实际,细化各镇乡街的发展导向。相较仅以区县为划分单元的传统做法,生态功能导向的空间占比同比增加,保护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农业生产导向的空间同比增加,粮食安全得以保障;城市化发展导向的空间同比适当减少,体现了紧约束下的精明增长,整体实现了更精细的管控和更精准的引导,推动形成优势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

其二,规划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全域自然资源本底,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生态涵养带和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四大山系生态屏障为主体,以平行山岭、次级河流、交通廊道为主脉,重要独立山体、大中型水库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为补充,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加强对崖柏、红豆杉、浮叶慈姑、水杉、巫山北鲵、胭脂鱼、黑叶猴、林麝、川金丝猴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洄游通道、迁徙廊道的保护。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技术为辅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将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以勘界定标的方式进行管控,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其三,规划集约高效的农业空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价值高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抢占价值链高端,做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将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地的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严格保护,对城镇周边区域内零星分布的永久基本农田,赋予其城市生态、大地景观、公共空间、文化教化和农耕文明体验的功能,使其成为寄托故乡情和田园梦的文化场所。

其四,规划宜居适度的城镇空间。坚持产城景融合,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让景区成为城区的花园,城区成为景区的客厅。统筹保护和利用山水绿文特色要素,以水上风景网、铁路风景网、乡村公路风景网,山城步道风景串连成珠,呈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人文风韵、城乡风貌之美。建设显山露水的多中心组团式中心城区,疏密有致的区县城,融入自然的精致小城镇,大力提倡低冲击、微开发、巧利用。坚持集约紧凑发展,加强城市高度、强度管控、眺望点和天际线控制。突出主城都市区“魅力山水·现代田园”意象、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壮美长江·诗画三峡”意象、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万峰林海·百里画廊”意象,彰显重庆大山大江大城大美的独特魅力。

▲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吴梦雄 摄/图源重庆日报

以人为本 让山水资源成为财富

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目前重庆存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利体系还不完善,部分自然资源市场程度低,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资源价值未充分体现,存在市场价格扭曲、配置效率低等问题。

在对城乡自然资本的利用中,重庆要更多从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角度考虑,将山水田园与资本市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联系起来做深度谋划,形成多渠道增值路径,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经济,加强“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循环工业等绿色产业体系用地保障,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建设产城景、农文旅融合的田园新城。要强化道法自然,以人文本,传承“山、水、田、城、文、乡”相融的巴渝特色底蕴,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凸显山水呼应、林田共生、城乡交融的自然山水格局。

改变过去“逢山平山、遇水填水”,开发建设普遍采取大平场方式,遮山挡水、挖山填水、切山断水等现象,保护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和边坡线,让市民能够登山、看山、望水、亲水。

要转变对农业空间价值、现代农业的价值和农耕文化的价值的认识,对农田的空间分布、用途进行科学规划,推进镇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整合优化,形成可持续的“造血”机制。突出产城景、农文旅融合的空间布局特色,在“有风景的地方”嵌入“新经济”,谋划城绿相依、古今对话、田园与乡村相映成趣、休闲与生产生活功能相融的空间格局。通过山林绿城、碧水串城、田园润城,体现万物成理的生态之美,渔樵耕读的生产之美,四时明法的生活之美。

▲南山。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有偿使用制度,增加山水田园等自然资源的资产价值。重点围绕“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加快推进“七权同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加快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和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适度扩大自然资源产权权能,重点扩大使用权的出让、出租、转让、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拟定自然资源资产划拨、出让、租赁和土地储备政策,定期开展自然资源增值情况监测评价,并纳入使用权出让条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绿色资源交易和融资,创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以金融手段撬动山水田园等自然资源的资产价值。

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纵向生态补偿力度,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相邻省市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我市加大横向生态补偿力度。在市域内,拟建立跨区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由生态保护红线规模减少的区县向规模增加的区县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异地补偿。

当前,在如何让山水、田园、乡村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不少人的认识还存在误区,重庆山水资源的保护和特色彰显不够,对自然山水、农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还需要不断去攻坚解题。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守住绿水青山,留住最美乡愁,让重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城。

原标题:山水、田园、乡村如何有机融入城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