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里修的高速路
在建的巫镇高速是我市首条直接连接陕西的高速路,全长约48.69公里的路段,桥隧比高达90.6%,为我市在建高速公路最高。隧址内地质构造、岩性及水文复杂,可以说是典型的“地质博物馆”,而建设者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自动化、智能化手段,克服各种困难,搭建着这条联通鄂渝陕的南北大通道,第1眼关注,来看看建在“地质博物馆”里的高速路。
东溪河特大桥,是巫镇高速建设难度最大的控制性节点工程之一,上跨520县道及东溪河河谷,桥位地势险峻,山崖陡峭,可以说是无人区,根本没有村民留下的足迹。
要架设缆索吊,必须先人工开辟一条垂直500米高差的人行便道,以供锚碇材机具的运输。
第1眼记者跟随建设人员一起走这条人行栈道上山,栈道上的不少地方还需要“四肢攀爬”。
大概走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已经感到很吃力了,但是,这还不到整个路程的四分之一,很难想象当初工人们肩挑手扛这些材料上山,修筑这条栈道是怎么做到的。
重庆巫镇高速四分部副总工程师杜黎明告诉记者,山路一开始没有地勘,大伙儿拉着3000多米直径五厘米的绳子攀岩上山,靠着这3000米绳子,他们艰难地运送着材料和设备,最重的时候背过150斤的地质钻机。
山坡陡峭无法行走,工人们就先布设攀岩索,再进行攀爬;所有修筑材料都采用最原始的“肩挑人扛”方式运输,遇到无法修筑便道的段落,就采用钢管栈道跨越。
经过四十多天艰苦卓绝的拼搏,总长1.7km的人行便道、栈道全线拉通,至此,施工人员自县道攀爬至拱座的时间由原先的两个半小时缩短至现在的20分钟。
重庆巫镇高速四分部技术主管李壮说,到施工场地时间短了,工程进度就更快了。一吨的缆索吊已经架设完毕,预计在下个月月初就可以开始拱座开挖。
一块块石头,一条条竹竿,翻山越岭、肩挑背扛,从无人问津的山林里开辟出便道,然而,地质博物馆并非虚名,建设者们要攻克断层、岩爆、大变形、岩溶、地下水、煤层瓦斯等一连串的不良地质地形,要在这里建设大通道,既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也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自动化、智能化的诸多手段。
第1眼记者来到了燕峨山隧道,站在进口右洞,通过航拍可以看到,隧道将穿越山体和西溪河特大桥相连,隧道口其实开在悬崖绝壁上,本来是不具备任何施工条件的。
巫镇高速二分部党支部书记徐淑涛介绍说,隧道进口位于两个峡谷中的陡峭山壁上,通过削平山体,对峡谷进行回填,建造施工便道,先开左洞,通过横通道打开右洞。
悬崖凿洞,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建设者们面对的是隧道内煤层、瓦斯突出、突泥涌水等复杂地质情况,他们要在具体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将各种可预见性的问题和疏漏,都提前做好全面准备和防范。
根据巫镇高速三分部项目总工韩会军介绍,他们在重要的工作面布设监测点,通过手机APP和智能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实时瓦斯数据。超前地质预报,可以监测到掌子面150米以内的地质情况,再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强地质钻机进行钻孔验证,对施工安全形成双保险。
掌子面又称礃子面,是坑道施工中的一个术语。即开挖坑道(采煤、采矿或隧道工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
根据规划,巫镇高速预计2023年底通车,届时,将成为重庆首条直接连接陕西的高速公路出口通道,也是渝东北地区入京或到达华北最便捷的高速路通道。
重庆巫镇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俊勇告诉第1眼记者,目前,隧道工程34个洞口已全部进洞,桥梁高墩工程施工已经大面积展开,年底前,要克服今年疫情和洪水带来的不良影响,目标不变,任务不变,完成18亿投资任务。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张骏凯 巫溪台 乔洛阳
原标题:隧道开在绝壁上!重庆这条在建高速路又破记录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