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关节炎处理不当,病情加重,则可能需要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也就是用人工制造的植入体,替代患病关节的功能……
但你或许不知,人工关节其实蕴含了许多奥秘,比如:如何更好激活骨细胞功能、抑制术后并发症、延长关节使用寿命以及降低植入体材料的成本价格等等,这是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蔡开勇教授与团队一直聚焦的研究内容……
蔡开勇教授
九成人工关节依赖进口,价格还贵
记者了解到,在重庆三甲医院中,90%以上的人工关节都依赖进口,成本费用高达近十万元。目前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较为复杂,常规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2至15年,术后还将面临二次置换手术的风险。即便不换,若出现二次翻修,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更好的生物医用材料,高效的对缺损组织器官及其功能进行快速修复。”蔡开勇教授介绍,生物医用材料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生物体的诊断、治疗修复甚至替换病损组织器官。
蔡开勇教授团队主攻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更好地激活骨细胞功能,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并且降低人工关节的成本。“简单来说,如果能把使用寿命延长,避免二次手术,不仅能解决翻修时面临细菌感染的风险,还能节约患者的医疗费用。”他介绍道。
“同样部位的人工关节,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工关节有望节约30%左右的医疗成本。”蔡开勇教授表示。
蔡开勇教授与学生在进行实验
自主研发人工关节,这最为关键
记者了解到,人体植入物最容易出现“排异”反应,那么如何做到不排异?蔡开勇教授表示,因每个人骨质状况具有差异性,导致个体的骨微环境存在差异。因此,设计并构建出能适应个体化微环境的人工关节,能够对损伤关节进行自我调节和骨修复,这是人工关节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目前,人工关节可以定制化制造,根据个体骨骼特征所生产。”蔡开勇教授说,利用3D打印技术虽然能快速制造出个性化人工关节,但依然存在一个严峻的问题。3D打印人工关节的制备过程需要熔融颗粒,熔融颗粒是以微米为单位,3D打印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熔融颗粒脱落,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比如炎症和骨质疏松。“这些不良反应的持续进行,极易导致二次手术,攻克植入物的炎症问题是我们人工关节研究的方向之一。”蔡开勇教授说道。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也反映一个医学道理,就是一百天内是骨头恢复的黄金期。如何让骨头长合?则需要主动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蔡开勇教授向记者解释道,团队目前的生物活性人工关节能够有效诱导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促进成骨和组织诱导再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避免患者二次手术所造成的经济压力与感染风险。
深耕近20年 依然保持好奇与兴奋
除了人工关节的研究,蔡开勇教授也一直研发具有抗肿瘤效应的纳米药物控释系统。“通过纳米颗粒把药的特异性递送到肿瘤中,定向爆破癌细胞并减少患者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蔡开勇教授说,治疗疾病并非仅仅是临床医生的研究课题,生物医学工程在保障健康以及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应用学科,也是一个交叉学科,我本人也是交叉学科的受益者。”蔡开勇教授告诉记者,他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化学、化工领域,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他才将研究方向转向了生物材料研究。而后又因为生物细胞研究的深入开始聚焦于材料设计,因此对生物材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当时是由于个人兴趣而研究生物工程,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健康贴合得更加紧密,生物工程能够对生物体进行有效地修复、诊断。”蔡开勇教授表示,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质上都是生物材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蔡开勇教授认为,兴趣和好奇是科学研究的第一动力。从博士毕业到现在,蔡开勇教授已在生物材料领域深耕近20年,他依然对这个领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好奇与兴奋。时至今日,他即便是在家里,看文献、看材料,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由于科研工作和研究方向一直都是跟着兴趣走,蔡开勇教授更能体会“兴趣”和“自由”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此,他经常鼓励学生“自由生长”,遵循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方向,“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趣味,更能沉浸于自己的科研工作中。”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