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1901-1927年),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四川酉阳(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求学于北京开始革命生涯
1901年,赵世炎出身于一个地主兼工商业主家庭。其父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他们勤奋读书,光宗耀祖。赵世炎4岁入私塾读书,1912年考入龙潭镇高级小学堂。少年时期的赵世炎受其二哥赵世珏影响颇大。赵世珏是同盟会会员,常从外地寄些进步小册子回家,并在扉页上写着“富弟(即赵世炎)效之”。这些书刊让赵世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受到革命思想的启发。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揭开了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一年,赵世炎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简称北师大附中)。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国文尤为突出。北师大附中民主空气和学术空气浓厚,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学时代的赵世炎就非常关心政治,撰写了不少评论时弊的文章。他求知欲十分强烈,附中的图书馆已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他便常到北大图书馆借阅书报。在北大图书馆,他认识了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并在其影响下,积极投身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世炎组织领导北师大附中同学走出校门,同各大、中学校的师生一起参加“五四”大游行,向广大民众发表演讲。7月,他加入了李大钊等人发起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同年秋,他主编《平民》周刊和《工读》半月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鼓吹半工半读。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赵世炎认为,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会制度。
从巴黎到莫斯科探索救国真理
1920年,赵世炎怀着“鲲鹏十万里,定要捎回马克思主义的信风,让它吹遍中国大地”的理想,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赵世炎一边进工厂劳动,近距离了解工人思想和需求,一边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团结进步青年,深入华工队伍,在力挽勤工俭学运动危局、争取“拒款斗争”胜利、向华工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思潮论战等斗争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经过这些斗争,他深刻认识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必须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
赵世炎赴法前曾参加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去法国后也一直和国内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1921年春,他接到陈独秀关于建党的来信,在巴黎同张申府、周恩来取得了联系。3月,根据国内党的发起组意见,成立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赵世炎担任中共中央驻巴黎通讯员,常将法国的工人运动情况写成稿子寄回国内。
1922年6月,赵世炎和周恩来、陈延年等同志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中召开“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章程,选出以赵世炎为书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后,旅欧党团组织创办了《少年》油印月刊,由赵世炎负责编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1923年3月,赵世炎等被中共旅欧总支部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期间,他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研究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经验,列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和赤色职工国际大会。
从巴黎到莫斯科,经过学习和斗争,赵世炎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回国后战斗在北方最前线
1924年7月,赵世炎回国,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兼工运委员会书记,作为李大钊的助手,协助其工作。
为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北方区委创办了《政治生活》周刊,赵世炎任主编。他撰写的许多笔锋犀利、语言生动、说服力强的文章,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
1924年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向前发展。11月,在共产党支持下,孙中山动身北上共商国是。赵世炎代表中共党组织到天津火车站迎接孙中山,并在民众欢迎会上致欢迎词。
1925年3月10日,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发起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赵世炎被任命为参加会议的中共党员的党团书记,具体负责组织这次大会。大会期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悼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李大钊、赵世炎等组织领导下,举行了3天悼念活动,发动30万人参加,散发3000多份《政治生活》特刊,掀起了一场广泛的革命宣传活动。
6月,为响应和声援上海“五卅”运动,赵世炎到天津、唐山等地,加强对当地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津唐地区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前后坚持了5个月。11月,在李大钊、赵世炎领导下,北京人民开展了一场以打倒段祺瑞政府、建立国民政府为目的的革命斗争。这是北京民众代表全国民众夺取政权的试探。
“五卅”运动以来,赵世炎先后发表十几篇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和奉系军阀的罪行,激发工人、学生的勇气和信心,积累和总结斗争经验。
在上海领导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26年5月末,赵世炎受中共中央委派,任江浙区委(兼上海区委,包括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上海市)组织部部长和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他一到上海,就深入工人中了解情况,充分利用自己的演讲专长和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组织罢工斗争,准备武装起义。仅6月,上海就爆发了107次罢工,参加者达7万多人。为配合北伐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由赵世炎全权负责武装起义的准备和指挥工作。10月和次年2月,分别组织了上海工人的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均由于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而失败。
党组织吸取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经过严密部署,由周恩来任总指挥、赵世炎任副总指挥和上海工人武装纠察总队队长,带领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起,上海80万工人开始罢工。下午4时,武装暴动开始了。工人纠察队带领起义群众很快就截断铁路,占领警察署、电话局。经过30多小时血战,起义工人仅用150余支破旧枪支和几颗炸弹,就消灭了直鲁联军和2000余名警察,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夺取了大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次尝试,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赵世炎作为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领导者,被誉为“上海无产阶级真实的首领”“上海总工会和纠察队的灵魂”。
1927年7月,因叛徒出卖,赵世炎在自己的住所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7月19日清晨,他昂首走向刑场,高喊着“中国革命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原标题:悠悠百年岁月 铮铮共产党人:赵世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