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重庆市脱贫攻坚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展。
上游新闻记者现场看到,展厅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幕幕情景,将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卷展现在市民眼前。
据统计,仅展出的代表性实物和照片就有2300多件。在这些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脱贫故事。
振奋
没想到修“天路”场景再现展厅
展厅深处再现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民凿山修路的场景:有的正在用钢钎一尺一寸凿山开路,有的凭借简易绳索悬在山崖上钻炮眼。
“确实让下庄人振奋!”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毛相林在现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没想到下庄的奋斗被这样搬进展厅。”
尽管毛相林及下庄的故事频频见诸媒体报道中,展厅现场仍有市民在“天路”前驻足停留,倾听视频画面中毛相林的生动讲述。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视频中毛相林讲这句话时,让不少观展者凝视着陷入沉思。
自1997年鱼儿溪一声炮响,下庄人历时7年克服了缺弹少药、缺吃少穿等一个个困难,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开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下庄村民修路就是这样修的。”毛相林说,将继续从“下庄精神”中汲取营养,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更上一层楼。
现在的下庄,正在走生态旅游的新路子,目前有5个农家乐可接待上百游客,到今年底将接待能力将达到200人以上规模。
“下庄四季有果,现在桃子、李子吃完了,即将上市的下庄西瓜甜浸了!”毛相林说,“现在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票子。”
泪目
脱贫户展厅现场潸然泪下
付体碧是丰都县十直镇秦榜沟村村民。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她,现在靠双手搞养殖脱贫,成了十里八乡响当当的脱贫榜样。
在展厅一侧的玻璃柜里,有一件实物与她有关,那是张画满“插图”的演讲稿。在这张稿纸上,画有人、鞋、房、猪等,共分成三个段落,要不是付提碧的解释,极少有人能读懂这篇长达三四千字的脱贫点滴。
40来岁的付体碧不识字,再加上家中数次遭遇变故,曾在全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户。贫困打倒了她,可就是打不败她。
短短数年时间,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借着党的好政策,靠养牛逐渐摆脱了贫困,成了当地闻名的养牛大户。
2020年重庆组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团,付体碧是其中唯一的脱贫户。可让她犯难的是,根据脱贫点滴整理的演讲稿有4000来字,可她一个字都不认识。要是没有演讲稿,又怕讲的时候东扯一段西拉一截。
为让她走上宣讲台,县里安排了一名文化馆的老师想办法,以手画“插图”的方式帮助她理解、记忆讲稿内容,形成一份特殊的宣讲稿。
“我刚才看到这个画,心头还是有点激动。”付提碧一边抹泪一边说,全家的脱贫经历全部浓缩在了这张纸上,走上养牛之路后家境起色很大。“以前住的是烂房子,还欠不少外债,现在房子修好了,也在城里买了房,圈舍里还有30多头牛。”
深情
联名按下91个红手印的感谢信
在展厅一处玻璃罩下,还有一件实物令人印象深刻:三页印满91个签名和红手印的感谢信。
这件实物来自巫溪红池坝镇金家村。信中要感谢的是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派到当地的驻村第一书记李伟,而牵头写这封感谢信的是与他在马路上大吵大闹的脱贫户蒋学林。
“老百姓对我是真感情。”李伟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村民给予他的好远比他付出的要多,看到感谢信,曾经的奋斗历历在目,“将近四年的驻村工作是我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驻村期间,李伟用脚步丈量金家村,调解矛盾、布局产业,甚至村民多年反映强烈的架桥通路问题都被他化解。对于李伟的驻村点滴,上游新闻也曾以《91个红手印背后的第一书记》为题进行深度报道。
他的努力让较真的蒋学林打消了顾虑。原本以为只是进村镀金的博士,却成了村民眼中时刻牵念贫困户的好干部。
2019年8月中下旬时,蒋学林以为李伟的两年任期将满。只上过四年小学的他打了几遍腹稿,写成一封300多字的感谢信。
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李书记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是热爱、关心老百姓的共产党的好干部!”
蒋学林在信中也留下一个“幸福的纠结”:“遇到一个好干部,我真想把他留下来;可要是真留下来,又怕会贻误他的前程!”
感谢信写好后,蒋学林与当地一名退休教师,轮流悄悄联系村民在感谢信上签字并摁下鲜红的手印。几天下来,他俩共跑了91户村民家,户户都认同这封感谢信。
上游新闻 郭发祥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