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袁隆平生前工作的第一站大足,隆平五彩田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们在袁老的画像下收割“巨型稻”。
随着一袋一袋的新脱粒稻谷上秤,重庆首次试种的“巨型稻”测产结果出炉:经大足区农技服务中心测产,扣除13.5%的水分,平均亩产干谷约1000斤。
△村民站在“巨型稻”稻田里收割稻穗。
△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收割“巨型稻”。
“没想到遭遇不良天气影响,还能有这个结果。”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副主任陈杨朴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重庆首次试种“巨型稻”因种植晚37天,抽穗扬花时期还遭遇了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稻穗大,颗粒多,但是发现瘪谷不少。”
△工作人员在“巨型稻”田中丈量种植面积。
△丰收的喜悦。
△金黄色的“巨型稻”稻穗。
△村民站在“巨型稻”稻田里收割稻穗。
当天,在重庆首次试种的“巨型稻”迎来丰收,8名割稻农民挺着腰板在比人高的稻丛里忙碌,不再像过去收割时弯腰曲腿。上游新闻记者现场看到,在收割的不到两亩的稻田里,一根根稻穗上结满300多粒稻子,金灿灿地压弯了约2米高的稻杆。
△水稻脱粒机现场为“巨型稻”脱粒。
△脱粒机吐出金黄色的稻粒。
△收获的“巨型稻”颗粒饱满。
△做成米饭的“巨型稻”颗粒洁白油润光滑。
当天,随着一筐筐稻穗倒入脱粒机,产量初测结果显示,“巨型稻”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关于产量,陈杨朴解释说,除了遭遇高温高湿天气外,稻株间距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
△工作人员为收割的“巨型稻”称重。
“试验田按照稻渔共生的标准种植,行距是70公分,而一般水稻是30公分左右。”该中心研员罗志强告诉记者,传统水稻一亩地有15000蔸,而“巨型稻”今年一亩地只有5000蔸。“如果种植季节不晚,亩产预计可达到1300斤以上。”
△工作人员在“巨型稻”田中现场直播。
“今年来大足晚了,播种晚了一个月,正当水稻扬花时,却遭遇高温、高湿天气,结实率大打折扣,产量受到很大影响。”陈杨朴说,明年他们将做好充足准备,冲刺平均亩产2000斤以上。
△袁老的“禾下乘凉梦”。
“巨型稻”的成功试种,让袁老生前的“禾下乘凉梦”,在他梦出发的地方照进现实。
这批巨型稻的品种是“巨丰5号”,其高度是常规水稻的两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有的“巨型稻”高度超过2.2米,是水稻中的“巨人”。
△“巨型稻”身高超2米。
△普通稻和“巨型稻”的高度对比。
“这个头虽然高,曾在天津试种时遭遇8级大风,没有出现稻杆倒伏。”陈杨朴说,前段时间泸县地震后,大足遭遇全年最大一场狂风暴雨,也没有一株“巨型稻”倒伏。
据他介绍,“巨型稻”根系能伸到地下50公分,是传统水稻的两倍,根深杆壮抗倒能力强,利用其优势可以稻鱼共生,也可林下养殖鸭子、青蛙等。
“他们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微生物,产生的粪便又成了水稻的养料。”陈杨朴说,这样的循环模式既提高了亩产效益,又提高了水稻品质。
前段时间,“巨型稻”在网上走红,长江上游不少种植大户到大足来现场考察,纷纷要求订购“巨型稻”种子。
△市民打卡“巨型稻”。
“明年将在重庆范围扩大规模到2000亩,主要用于制种。”陈杨朴说,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巨型稻”种子预计明年开始进入审定程序,尽快取得合法“身份证”。
试种的“巨型稻”拾万镇试验田共有18亩,目前已经收割了5亩,剩下的将在国庆节之后收。
“现在游客来看的多,这一个月陆续来了将近十万人,比拾万场镇人口多。”陈杨朴说。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摄影 冉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