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北京时间16日凌晨2点,美联储在经过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后,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区间,以遏制通胀再度飙升。据报道,这是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加息幅度。
新的预测显示,参加会议的18位官员都预计美联储今年将至少加息至3%,其中至少有一半的官员表示,今年联邦基金利率可能需要升至3.375%左右。
此前,美国5月份CPI同比增长了8.6%,市场哗然。分析人士认为,面对“高烧不退”的通胀,美联储或将更激进加息已逐渐成为了市场共识,因为5月的通胀数据不仅创下40年新高,还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也有声音认为,三季度美联储或将来到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
▲6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新闻发布会
对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5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美联储并不是要诱发经济衰退”,但实现所谓的软着陆(即经济放缓到足以降低通胀、同时避免衰退的程度)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代表着一种含蓄的让步,即随着经济消化紧缩货币政策,衰退的风险可能会上升。
面对如此棘手的前景,美联储未来将何去何从?红星新闻就此专访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白明指出,由于美联储目前已三次加息,后续需要更为谨慎,“要是没加过可以向上有空间,但今后越加就越要谨慎了,因为很可能就会释放出对市场的打压”。但如果美联储及美国政府想要彻底解决通胀问题,仅靠加息是远远不够的。
通胀是否已触顶
40年来最猛烈的加息周期来临
上周五,美国政府公布的通胀数据再次震动全球,5月CPI同比增长8.6%再超预期,比4月8.3%有所反弹,也超过3月的高点8.5%。据报道,上一次美国通胀这么高,还是1981年前。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面对眼下严峻的形势,美国投资者或将迎来40年来最猛烈的加息周期来临。
▲1991年以来的美国基准利率变化
根据美联储点阵图预计,年底政策利率将为3.4%,这意味着今年或将再加息175个基点。
根据此前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的预计,美联储将在6、7月的会议上分别加息75个基点,从而将利率迅速拉升至美联储预期的中性利率,即大约2%~3%附近。此后的9月、11月和12月,美联储将分别加息50、25和25个基点。到今年年底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将攀升至3.25%~3.5%,这意味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猛烈的加息周期或将到来。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费罗利甚至在13日的报告中表示,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亦“不容小觑”。渣打银行分析师也预测,美联储有极小的可能性会加息100个基点。
也有分析认为,三季度美联储或将到达选择的“十字路口”,6、7月连续加息后,9月存在放缓的可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更是声称,美国加息应该再激进一些,到年底把利率提高到3.5%,明年就可以开始降息了。
面对分歧,白明向红星新闻表示,美联储后续是激进还是保守,加息还是降息,主要是看美国物价的表现,“前几次加息不管用就接着加,要管用就不加了。”
事实上,过去数周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因美联储加息政策而动荡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取决于一个问题:美国的通胀是否已经见顶?
▲美民众在超市采购商品(资料图)
白明认为,实际上市场给这些机构的预测空间并不大,有人认为要加息,有人认为降息,但实际上关键还是看美国最近的物价,“要是CPI下来了,原来主张加息的也变成主张降息。如果说CPI还是很高,这些原来主张降息的,到时候也不得不说要加息。”
加息对于美国也是“自损八百的事”,更不用说“激进加息”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从目前来看,美国在年底的中期选举之前不会采取降息的政策,“降息等于自杀政策”。“(至于)明年的话,这么0.5、0.5地加息到一定程度,物价肯定会有点回落,如果回落到一定程度,美联储势必就会降息。”白明说道。
白明还指出,美联储未来不得不“谨慎行事”,“需要密切观察后续通胀指标的走向。如果出现了拐点,可能就不会那么大力度加息了”。
美国经济衰退担忧加剧
近七成专家认为明年或陷入衰退
5月CPI数据“爆表”,令越来越多美国业界和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会采取更激进措施应对通胀。但与此同时,他们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也进一步加剧。
Again Capital LLC合伙人约翰·吉尔德夫表示,对更大幅度加息的恐惧,或将推动股市和油市双双下跌。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预测美联储可能会激进加息的同时也警告,称此举或对美国经济增速造成“进一步实质性的拖累”,在不发生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降低通胀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鲍威尔表示,美国经济仍然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鲍威尔15日也表示,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事件增加了实现软着陆的难度。“现在更有可能取决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飙升最终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这个选择。”
白明也认为,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威力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得不偿失”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此前,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萎缩1.4%,这是美国经济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首次陷入萎缩。如果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就进入了经济衰退状态。
鲍威尔也已明确表示,抵御通胀很有可能会导致失业。根据美联储的预计,在试图将通货膨胀率降低到目标2%的过程中,美国失业率将从目前的3.6%上升到4.1%。
不过,无论接下来是“激进”还是“保守”,美国陷入经济衰退或许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上周,由英国《金融时报》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全球市场倡议组织合作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70%的学院派经济学家表示,美国明年(2023年)有可能陷入经济衰退。其中,近40%的人预计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宣布经济衰退,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衰退将会在明年下半年发生。
▲据报道,无论美联储接下来是“激进”还是“保守”,美国陷入经济衰退或许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白明向红星新闻表示,“你想经济不衰退,(到时候)一边降息,一边经济还高歌猛进,这是不可能的”。此前,美国政府一直是在抑制通胀与拯救经济两边抉择,原来是“舍一边保一边”,但现在的情况是两边都保不住。他分析道,美国要彻底解决通胀问题,无疑需要“牺牲”一点经济。美联储此前在最合适的时候放弃了加息,等物价像“脱缰野马”拴都拴不住的时候才开始加息,不得不“下重手”每次加息50个基点,而不是像以前一次加25个基点,那需要付出的代价无疑更大。
白明进一步指出,美国经济前两年的“强劲势头”,实际上是在新冠疫情之下被强行刺激出来的,因此在面对加息的时候,其脆弱程度比几年前高。“谁都知道美国经济去年表现不错,但那是印钱印出来的,并不是像以前一样是内生的成长动力。那个时候是挣出来的,现在是印钱印出来的,大家有什么盼头呢?”白明解释道,“所以这种经济大家都看得明白,一采取加息措施,从量化宽松变量化紧缩,往往就是不堪一击的。”
加息难解通胀问题
专家:对华关税成解题“关键”之一
面对如此“水深火热”的景象,美联储接下来的路无疑将更加崎岖。通常,美联储能容忍的通胀率为2%,相较之前,如今的8.6%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批评说,“美联储从3月开始预测,到今年底,通胀率将降至2%区间,坦率地说,当时的预测是痴心妄想,今天看来更加荒谬。”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上周也承认,她去年“错误地”认为美国的通货膨胀不会构成长期问题。那么,对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而言,现在如何才能拯救通胀,实现“软着陆”?
▲白明表示,目前美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光靠这一点加息未必管用”,因为导致通胀的很多原因,并非加息就能解决的。
白明向红星新闻表示,目前美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光靠这一点加息未必管用”,因为导致通胀的很多原因,并非加息就能解决的。“比如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因为俄乌冲突,那就得在这个问题上有新进展,还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那就得降关税,得病就得对症下药。”他解释道。
白明指出,印钱的问题靠加息,能源和大宗商品的问题靠停火,加关税的问题就靠减关税,同时还要“伤一点经济”。只有实施针对性的一系列“组合拳”,才能达到美国政府期望彻底降低通胀的目的。
因此,在近段时间以来,白宫方面频繁放风称要取消前总统特朗普时期对华商品加征的部分关税。当地时间14日,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再次“吹风”,称白宫正在就对中国商品加征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关税进行讨论,讨论可能的一些改变,并承认这些关税增加了美国家庭和企业的成本。
与此同时,有知情人士透露,“拜登倾向于放宽特朗普时期的一些对华关税”,相关的正式公告预计最早将于本月发布。白明向红星新闻表示,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对美国政府是有帮助,可是它不甘心放弃,但中期选举临近,拜登政府现在又十分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概括一下就是,这招他不想用,能不用就不用,但是现在这么高的通胀率看来,很难不用。”白明总结道。“物价又高,经济也不好,哪边都不占。这个时候他要打压物价,就得牺牲经济,但加息也未必打压得了物价,所以这时候他得减关税。”
在1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我愿意重申,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形势下,从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出发,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有利于中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也在近日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近期关于考虑取消对华加征关税的一系列表态,已多次作出回应。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在全球高通胀形势下,从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有利于中美两国,有利于整个世界。
原标题:28年来最猛加息后,美国经济衰退仍“在劫难逃”?!专家:对华关税或成解题“关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